【喀纳斯湖不是哲罗鲑】美丽而神秘的湖泊——喀纳斯湖

2019-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新疆第二天的行程,是从布尔津到喀纳斯湖景区.从地图上看,布尔津到喀纳斯湖景区只有150多公里,但由于需要翻越高山且多数路段限速40公里,因此这段不算太长的路预计耗时3个多小时.出城不远,就有一条水量不小的河,这就是布尔津河.布尔津河是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在布尔津县城附近汇入额尔齐斯河.透过车窗远远望去,不知名的小湖岸滩上,依稀可见晨钓的渔者.大巴在晨曦中以40公里左右的速度前进;前面一溜私家车也都耐着性子以同样的速度往前移动.太阳在行车方向的右侧缓缓升起,跃出山峦,穿过树林,把朝霞洒落在

在新疆第二天的行程,是从布尔津到喀纳斯湖景区。从地图上看,布尔津到喀纳斯湖景区只有150多公里,但由于需要翻越高山且多数路段限速40公里,因此这段不算太长的路预计耗时3个多小时。

出城不远,就有一条水量不小的河,这就是布尔津河。布尔津河是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在布尔津县城附近汇入额尔齐斯河。透过车窗远远望去,不知名的小湖岸滩上,依稀可见晨钓的渔者。

大巴在晨曦中以40公里左右的速度前进;前面一溜私家车也都耐着性子以同样的速度往前移动。太阳在行车方向的右侧缓缓升起,跃出山峦,穿过树林,把朝霞洒落在回笼觉睡得正香的团友们身上。

戈壁和荒漠迅速向后面退去,大巴开始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爬行——我们已经进入阿尔泰山区。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有500多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米到3000米之间。“阿尔泰”在蒙语中是“金山”的意思,这里的采金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一片片高山牧场不断呈现在公路两侧,牛羊、骏马、哈萨克人的毡房点缀其间。在此之前,我是把蒙古包和毡房混为一谈的,经导游点拨才知道:圆球形顶的是蒙古包,而毡房的顶部是尖锥形的。随着海拔高度的持续上升,高大的针叶林开始出现在视野中。

我们这个团队是较早到达景区的几个团队之一,但由于团队中有一个未满14周岁的孩子持有的身份证件是户口本,在办理购票手续时遇到了一些麻烦;几十分钟耽搁下来,起大早抢出来的时间都被浪费了。排队等候景区区间车的时候,发现一只鹰类猛禽在高空盘旋,应该是在琢磨它的早餐。

区间车在山谷中沿着喀纳斯河逆流而上,翡翠色的河水翻滚着波涛在山间奔腾而下。在我们的喀纳斯景区行程中,除了游览喀纳斯湖、访问图瓦人家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观赏喀纳斯河的几个美丽河湾。按照导游的安排,这几个河湾的游览需要放在回程。

区间车的终点在喀纳斯村,这是一个图瓦人聚居的村落。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世代居住在喀纳斯湖畔。从喀纳斯村到喀纳斯湖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搭乘村里既为游客服务也为村民服务的公交车。公交车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疾驶,路两边是一排排图瓦人的木屋,木屋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去往湖边的最后一小段路需要步行,各种说不上名的野花从远方一直开到你的脚下。树林中,不同音韵的鸟鸣让你的耳畔变得十分嘈杂。一株粗大的水杉上现出多个树洞,据说那是啄木鸟和松鼠的家。

当喀纳斯湖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因为它的模样和我的预想完全一样,就像一个经常谋面的老相识。喀纳斯湖委身于高山之间,是典型的冰碛堰塞湖。湖面在山谷中逶迤,宛若一只长长的豌豆荚。喀纳斯湖的面积只有40多平方公里,比“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都要小许多,但其蓄水量却超越太湖、洪泽湖和巢湖,排在鄱阳湖和洞庭湖之后,位居全国三甲。

也就是说,喀纳斯湖的湖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深度非常可观,是个有“内涵”的湖泊。

说到喀纳斯的“内涵”,“湖怪”是必然提到的话题。从各种已知的资料来看,“湖怪”不外乎三种情况:超大型鱼类,譬如哲罗鲑鱼;倒伏在湖内的巨大枯木;喀纳斯湖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孕育的特殊生物。不同方面的专家对上述三种情况均持否定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多年来,喀纳斯“湖怪”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一些调查报告也相继公开,新观点、新见解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成果。我以为,类似的科考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了,因为彻底弄清“湖怪”的真相,没有学术意义之外的任何意义。让喀纳斯“湖怪”继续保持神秘,也许就是对喀纳斯湖及其旅游资源的最好保护。

伸入湖内的栈桥、码头和往来穿梭的游船,都让普通游客在喀纳斯湖偶遇“湖怪”成为不可能。因为假使“湖怪”真的存在,它也一定是一个孤僻者,一个独行侠,喧闹一定不是它的最爱。

喀纳斯湖周围的高山被错落有致的深绿色和浅绿色所覆盖,深绿色的是针叶林,浅绿色的是高山草甸。这深绿、浅绿,再加上山顶裸露的灰色山体和蓝天、白云,五种明快的颜色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又共同投射到或翡翠、或碧蓝、或绸绿的湖水中,构成了喀纳斯湖的基本图景。

一提起新疆,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维吾尔族;而实际上,新疆许多地方的主体民族并不是维吾尔族,喀纳斯湖周边生活着的就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图瓦人。在清末新疆建省后出版的第一部全省通志《新疆图志》中,图瓦人被称为“乌梁海人”。据统计,目前生活在喀纳斯地区的图瓦人约有两千余人。

结束湖边的游览后,我们被邀请到图瓦人家做客。图瓦人的房屋均以原木搭成,整根的原木垛成墙壁,剖开的木板作为覆瓦。图瓦人的屋顶为人字架结构,这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民居多采用类似屋顶结构高度一致。木屋外墙原木之间的缝隙中都填满了干燥的苔藓,我猜测这是图瓦人在寒冷的冬季抵御寒风的巧妙办法。

整个家访过程包括品尝各种蒙古族特色的小吃、观赏蒙古族歌舞。这当中,第一次欣赏到了图瓦人特有的乐器“苏尔”的演奏。“苏尔”是一种吹奏乐器,在外形上类似笛子,取材于一种生长在喀纳斯地区的草茎。与笛子靠唇部气流的变化来发声不同,“苏尔”的吹奏除有嘴唇的贡献外,还有牙齿震动的参与。

由于吹奏技巧复杂,传承困难,目前在图瓦人中会吹奏“苏尔”的人凤毛麟角。为我们演奏“苏尔”的是一位小伙子。当淳朴、清凉的声音从“苏尔”中传出的时候,屏息静气倾听的我们都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看雪峰高耸,观牛羊成群。

小伙子演奏完,起身离开的时候,一个诡异的情况出现了:“苏尔”已经不在小伙子的嘴上,但“苏尔”的乐声依然在回荡!我的第一反应是:假奏!是在放录音!

接下来表演的是一个叫“旱獭”的图瓦人乐队,自我介绍说在网络上还颇有名气。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还真有一个以传承和保护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为己任的“旱獭”乐队,但乐队的组成人员和现场的这几位好像有些出入。乐队为我们演唱了《骏马黑鹰》《摇篮曲》和《母亲河的波浪》三个曲目,尽管不太懂音乐,但依然觉得音韵美妙,有天然去雕饰之感。

其中,有两位表演者向我们展示了蒙古族的特有演唱技艺——呼麦。所谓“呼麦”,就是一个人在演唱中可以唱出两个声部,也就是自带和声。演唱结束的时候,再次出现了表演者已经站起来,音乐声还没有停止的情况。

在这里我更愿意用善意来解读表演者们的“造假”行为:每天超负荷的演出让表演者难以为继,不得已而为之。

在图瓦人家做客,有一件事让我感到意外,那就是整个家访过程中,游客吃了主人招待的奶酪、葡萄干、喝了马奶酒、奶茶,但预想中的特产推销却没有出现。

回程的主要游览内容是神仙湾、月亮湾和卧龙湾三个美丽的河湾。神仙湾是喀纳斯河在河谷低缓处形成的一片沼泽浅滩,据说这里的河水一年四季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月亮湾位于神仙湾下游,是喀纳斯最美丽的河湾,没有之一。

翡翠色的河水在这里扭成了一个大大的S形,而S的上半部分恰如一轮新月,故而得名“月亮湾”。月亮湾在喀纳斯景区可谓是大名鼎鼎,这从景区的招牌性景观不是喀纳斯湖,而是月亮湾中得到证实。卧龙湾在月亮湾下游约1公里处,因水中的小岛宛若游龙而得名。

游览完喀纳斯湖的游客在回程时大多已经非常疲惫,许多人途径三个河湾时选择了“车观”不下车。我建议,神仙湾和卧龙湾你可以略过,但月亮湾一定要下车看一看,而且要沿着木栈道下去看,那里的风景让你肯定不后悔。

喀纳斯景区景点众多,范围广泛,全部游览下来估计需要几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