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入门牡丹】【艺术号·观点】潘鲁生:巨野工笔画的发展模式

2019-05-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按:近日,潘鲁生新作<美在乡村>在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该著作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为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五个章节,篇幅40万字,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命题.本文即摘自此书.<美在乡村>书影 菏泽巨野是著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巨野县农民工笔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两条书画专业市场街,有巨野镇.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4 个专业镇,50 个专业村,1 个专业示范村,1 个书画产业基地

按:近日,潘鲁生新作《美在乡村》在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该著作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为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五个章节,篇幅40万字,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命题。本文即摘自此书。

《美在乡村》书影 

菏泽巨野是著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巨野县农民工笔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两条书画专业市场街,有巨野镇、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4 个专业镇,50 个专业村,1 个专业示范村,1 个书画产业基地,500 多个专业户,长年从事绘画、装裱、销售的人员达7000 多人,形成产、供、销稳定的产业链。

“巨野工笔牡丹”作品销往全国30 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欧美、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工笔牡丹的销售就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八成左右,年实现产业增加值2.

8 亿元,已成为当地继煤炭、煤化工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巨野农民工笔画在产业组织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特点,是一种以绘画形式获得发展机遇的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形成

巨野农民工笔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当时巨野县为出口创汇开办了工艺美术厂,姚桂元及骨干作者在厂里专事出口彩蛋、屏风画、褂扇、玻璃瓶画等工艺美术品的制作。1982 年,巨野县工艺美术厂解体,一批业务骨干走向社会,为了生存,逐步开始了家庭作坊式发展的道路。

姚桂元从工艺美术厂出来以后,研究宋画工笔绘画方法,并总结经验,使新手更容易入行,实现了农民工笔画的批量绘制。随着订单增加,集培训、绘画、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画院)在政府扶持下建立起来,迅速扩大规模,画院、装裱室、销售网点形成了系统的产销渠道。

与很多地方的农民画不同的是,巨野农民工笔画并不是农闲时的副业“补差”,而是作为绘画农户的主业,农耕是副业。当地人均一亩地左右,有些农户会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投入大量时间绘制农民工笔画。

姚桂元绘工笔牡丹

姚桂元工作室一角

巨野农民工笔画形成了一种以合作社或画院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在培训、绘制程序、销售网络方面快捷、成熟,艺人入门快,绘画程序简洁,视觉效果丰富,在工笔画的产、供、销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1996 年,当地成立了“巨野农民书画研究会”。

2000 年,文化部命名“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2009 年,巨野县麒麟镇洪庙村成立了山东省农业厅批准的“巨野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以“经销—合作社(画院)—农民画师”的模式进行绘画和销售。全县50 人以上的合作社(画院)有6 个,书画装裱室多达60 家,在全国建立起70 多个销售网点,与国内500 家画廊、画院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

巨野农民工笔画的绘画题材起初分为牡丹和麒麟,后来逐渐发展出十八罗汉、山水、仕女、水浒人物等各种题材,主要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或者来样加工。比如在徐凤秋的画院中,有的作者比较擅长画动物,有的比较擅长画植物,有的比较擅长画人物,在绘制大幅作品时,会根据要求进行流水线作业,提高绘画效率,保证绘画水平。

工艺美术厂时期,厂里的订单多为出口产品,为满足国外订单需求,主要在纸张、屏风等不同载体上复制宋代工笔绘画,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如今,国内市场需求逐步提高,当地人们也会购买作品馈赠朋友或装饰家庭,绘画的题材、内容包括尺幅不断变化。由于酒店等公共环境装饰需要,作品的绘制尺幅逐渐增大,规格逐渐增多。

姚桂元工作室艺人在绘制农民工笔画

姚桂元工作室艺人在绘制农民工笔画

姚桂元工作室艺人在绘制农民工笔画

在画院和作坊中有拷贝台、画案,通常是根据定单或客户要求,依据画样拷贝提炼出线稿,在线稿基础上独立设色。每个画工的设色水平不一样,这也是影响作品定价的因素之一。同一个底稿,染色水平不一样,价格也就不同。巨野农民工笔画的基本工艺与传统工笔绘画相同,设色方法比较传统,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染高法,分层染色,因此虽然尺幅很大但色彩效果非常统一。

巨野农民工笔画色调效果分为两种:大红大绿的重彩效果和素雅的墨色效果,以工笔画形式绘制。据艺人们讲,他们自己比较喜欢文人画的墨色层次效果,一些年纪大的艺人喜欢临习宋画,认为那是真正的雅文化。前来订货的客户多数喜欢重彩效果,大红大绿的牡丹能迎合大众喜好。

在各种展览或比赛中,艺人们会根据展览主题需要进行创作,根据不同的定位来把握绘画格调和手法。巨野农民工笔画作者在产业发展基础上,不断研究技法,以期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步。

二、画院式的培训管理机制

画院式的培训管理机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画工水平,巨野农民画工笔画作者分为三个层次:一类为专供商品画的复制画工,是量化生产人员,主要通过复制工笔画完成作品“生产”,多由一年以上的学徒绘画人员担任,作品用于冲击市场,鲜有个人艺术偏好。

第二类是画工较好的画师,技术比较娴熟,主要进行礼品绘制,这类作品要求精工细作,对画工的审美要求较高,作品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第三类是从事农民工笔画学习的专业创作人员,主要为参加学术研究和展览进行创作研究,这类农民画家的作品价格最高,复制的数量极少。

此外,其他一些大学生和希望学习工笔画的艺人,也会参与到绘画队伍中来。巨野农民工笔画分为流通品、礼品、艺术品三种形式,定价依照复制数量、创作程度和画面的精细程度也有较大区别。巨野农民工笔画院多数采取免费提供培训教育及材料,包吃住的模式发展,只要是愿意到这里学习工笔画的作者,都可以免费学习,因此在画院中有许多从外地慕名而来学习的作者。

在画院学习半年以上的学徒,其收入包括两个部分:基本的生活补助和卖出作品的分成的总和。也就是说销售的作品越多,收入就越多。每一个画工收入从500 元到6000 元不等。画工普遍对当前的收入表示满意,对老师表示感激。在培训机制方面,按照师徒学习的方法传承,学好的作者出师后都能够卖画,并可以继续带自己的徒弟,因此这种培训的网络慢慢扩大开来。

鲁西书画院的艺人在绘制工笔牡丹 

大多数艺人比较对画画本身也非常有兴趣,所以热情比较高,悟性高的艺人有时候学习三个月时间就可以画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这种系统的组织和绘画方法大大地缩短了艺人入行的时间周期。在鲁西书画院,结了婚的夫妇在画院继续画画,画院提供两间住房,并支付孩子的幼儿园费用,上下学专车接送,使艺人能够全力投入绘画。出师以后的学员,也可以回家画画,每月28 日把画送到画院,由画院统一出售,并支付给作者费用。

鲁西书画院有固定学员70 人,在外固定骨干人员70-80(含出师班和白班),其余画院送画的散户有210 人,总计360 人。出师的学员被分配在两个班里,一个是出师班30 人,另一个是白班15 人。所谓白班,是在书画院出师以后的学员,在照顾家庭、看孩子的同时,为增加收入继续到画院画画,他们只画到下午六点,所以叫做白班。

画院人员的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学习班到出师班有一年的,也有三年的,学习的进度不同;在出师班里有1 年的、5 年的,还有15 年的,时间不等。画院里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由资历较老的员工负责,比如逯雪伟及丈夫苗祥振在大师班负责管理工作,其弟弟逯光彬擅长画走兽等较大难度的题材,弟妹叫黄贵贵,也在画院工作,他们月收入都在5000 元上。

巨野农民画的绘画、经销、研究的环节比较健全,形成了稳定的产业化链条。据书画院统计,从鲁西书画院里培训过的学员以及学员带出来的人员有3000 人。鲁西书画院现有360 人是相对固定发工资的人员。

2016年英国人类学家雷顿再次到巨野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