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几笔 春风十里—吴冠中作品赏析

2018-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风雨飘摇的黄山绝顶,吴冠中在画画,而她的妻子就站在后面,默默地为他举着伞……多年后,她患上老年痴呆症,总怕煤气没关好,去厨房来来回回地开关煤气.而吴冠中就跟在她身后,她开了,他就关,从不嫌烦……其实爱情不在花前月下,而是在风雨同舟时.柴米油盐间!吴冠中 1974年作<初春>---- 画面主要表现了群山映衬下的几株白杨树,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茕茕孑立于天地间,既是一件风景油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人格倾向的寓意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纯真淡然的审美理想.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吴冠

风雨飘摇的黄山绝顶,吴冠中在画画,而她的妻子就站在后面,默默地为他举着伞……多年后,她患上老年痴呆症,总怕煤气没关好,去厨房来来回回地开关煤气。而吴冠中就跟在她身后,她开了,他就关,从不嫌烦……其实爱情不在花前月下,而是在风雨同舟时、柴米油盐间!

吴冠中 1974年作《初春》---- 画面主要表现了群山映衬下的几株白杨树,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茕茕孑立于天地间,既是一件风景油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人格倾向的寓意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纯真淡然的审美理想。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作品《天鹅湖》--- 吴冠中长期在油彩和墨彩的互补兼作中探索,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他的画也呈现了新的面貌,渐渐从长于状物向偏于抒情过渡,厚实浓重也渐趋明朗与空灵,有着全新的审美取向、情趣和气质。

作品《春到江南》 --- 整个画面由点、线、面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早春江南景色。画风用笔简练,而历史的悠远、乡情的祥和、生活的美满与自然的生机扑面而来。

油画 《睡莲》 --- 吴冠中说"自己作画,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时竭力追求意境。"。绝佳的色彩之比,静而不俗,鲜而不艳,蕴淡的画境可以明显看到吴氏水墨画探索初期东西方艺术观念融合的形貌。

作品《江南水乡》--- 1990年作。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吴冠中,始终对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的很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画面的点滴中流露出他浓浓的乡情与对形式美的追求。

进入晚年的吴冠中下决心做好两件事:第一,撇开那些满意之作;第二,毁掉那些不满意之作。近年来他几乎是一边作画,一边把不满意的旧作毁掉,尽管他的话在市场上寸纸寸金,但艺术是艺术家的宗教,以彻底的虔诚面对神圣的艺术,用吴冠中的话说:"绝不让谬种流传!"

【 吴冠中 《峡谷》 】镜心,纸本设色,66×48cm。 此幅画于1984年,是吴冠中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三十周年"而画的佳作。作品以其流水的潺潺带给读者观感的愉悦,同时以江流中不可避免的巨石象征了发展道路上无法绕开的困难-持续了30周年的对台广播自然是一个充满困难和变数的过程。

作品《江南春》--- 吴冠中作品蕴含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亦体现了西方艺术传统的造型,成功将中西艺术兼容并蓄,构成鲜明独特的风格。

吴冠中 水田2002年 墨彩 76 × 70 cm 如镜子的水面色调变化极为微妙,冷暖倾向难于言传。如色彩单调,则线组织虽完整,也只追随了版画效果而失油彩之特色。胸中已伏龙蛇,但绘画还须从色调开始,先铺色。

铺满了油彩的画面难于用色彩勾勒,我多半是用大笔扁侧着将色切入画面,如一经涂抹,翻动了底色,则将无法收拾。在水田中作油画写生,难于找到安插画架的立足点,何况在窄窄的田埂中尚需搬动货郎担式的画架,确乎极为不便。或者索性扬弃水光天色之色彩变化,既避免了滞凝,且更着力于发挥线之盘旋与疏密,当又可创造另一番境界与腔调,这便是我经常将油画水田移植进水墨的初衷。

【 吴冠中 《江村》 】纸本设色,69×138cm,1991年作。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的吴家作坊风格。吴冠中用绘画形式中抽象的结构美去营造自己作品的意境,他捉住了江边村庄安静空幽的意蕴赋予了其独特的抽象艺术语言,产生强烈的视觉美感。

吴冠中 作品《云南印象》--- 作于70年代,明显有偏繁、偏浓、偏具象的笔法特点,描绘的是云南乡村景象,以浓墨赭石描绘连绵不断的房屋,以绿色描绘成片的田野,整幅画面以暗淡的色彩为主调,然画家又在中间绘一条白色的溪流,提亮了画面的色彩,与画面边角的留白遥相呼应,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感。

吴冠中 作品《家》--- 吴冠中语录:"所谓作品,真伪参半,有虚张声势的,有扭捏作态的,有唬人的,有令人作呕的,当然也有颇具新意的,敏感的,但往往推敲提炼不够,粗旷掺杂粗糙,奔放坠入狂乱,扣人心弦者少见,标新立异的生存竞争中似乎不易听到艺术家宁静的心声。"

吴冠中《江南人家》 --- 岸上白墙黑瓦的民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 吴冠中 作品 《柳塘金鱼》】

【 吴冠中 《鲁迅诗意图》 】纸本设色,68×56cm,1987年作。 该画为展现江南白墙黛瓦的题材,因左上角的题诗而别有一番韵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吴冠中借喻了鲁迅笔下的"小楼",表述自己躲进艺术殿堂,走南闯北,上下求索的情怀。

【 吴冠中 《江南水乡》 】立轴,纸本设色,43×68cm。 吴冠中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面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图:吴冠中)

吴冠中《四川水田》--- 七十年代后期,吴冠中将此题材移入水墨创作,他自谓"扬弃水光天色之色彩变化,既避免了油色之滞凝,更着力于发挥线之盘旋与疏密,当可创造另一番境界与腔调,这便是我经常将油画水田移枝进水墨的初衷。"本幅构图尤其大胆,整体空间协调均衡,墨色重沉,极见画家用心之巧妙。

吴冠中 作品《水乡》--- 吴老的很多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画面的点滴中流露出他浓浓的乡情与对形式美的追求。

吴冠中 作品《湘西水田》 --- 吴冠中最钟情的是江南水乡,他特别强调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线条润滑而富有变化,线与线之间律动,情韵自然。其画多用墨点或色点,使无数个点构成块,与线形成对比关系,大小、疏密协调而讲究意境,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

吴冠中 作品《太湖之畔人家》 --- 款识:太湖之畔旧家乡,白发游子苦思量。吴冠中 九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白居易之诗总能把人们思绪带到风景如画的江南。吴冠中先生水墨江南作品似乎特别钟意空白的效果,带点飘逸空灵之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三四月,正是江南踏春时。

吴冠中的作品《自家春色》,他以极其抒情和浪漫的构想勾绘出人们心中那朵娇艳动人之花。她是那样真实,又如此奇妙,没有人能够说出她的名字,就像诗意的生活,也许除了自己别人无法领会。

吴冠中 1981年作《阿尔太的白桦树》---吴冠中于1980年第十期《美术》杂志上的论文《关于抽象美》,提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在这幅画里,在把握物象的形体的同时,画面被拆解成各种形态意味深长的点、线和面关系。

吴冠中 作品《山村晴雪》---《山村晴雪》画中简洁而不乏单调的构图,以一个简易的小山作为画的背景,前景以小屋、树木、小溪和农田,抓住了山村的主要特征,以精湛的油画绘画技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完美的山村景像,有一种和谐、优美、明丽的东方韵味。

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图:吴冠中

吴冠中 作品《野果》---- 作品可以见到艺术家朴实的风格,以及探寻美好事物的眼光。画家熟练的线条勾描果树的细支干,红红的果实彷若繁花般地绽放在枝头,洋溢喜庆的愉悦情境,色彩结构布局优雅脱俗。

吴冠中 名作《木槿》--- 《木槿》创作于画家盛年1975年。作品描绘了吴冠中旧居的北京会贤堂大杂院景色。《木槿》正是自传中提到的那件作品,里面蕴含了吴冠中对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木槿花铅华洗尽,只有点点绿叶映衬着素雅的小花、显得温馨静谧。

【 吴冠中 《万寿无疆》 】镜心,纸本设色,47×44cm,1976年作。 画家忆述:"有一回在海滨构思创作,多天不可得,忽然在山坡发现一丛伏地的矮松树,密密麻麻的松花如雨后春笋,生机勃现。他遂设想松长于半山缝,松针松花的错综直线直点与宁静浩渺的海面横线成对照,因而写成本幅。"

【 吴冠中 《松林》 】纸本设色,86×68cm,1987年作。 整幅画面,几乎只运用或横或竖的平直线条,在粗细、疏密的细微变化中,林木的繁茂与叠错,真实生动地跃然纸上。画家充分运用水墨浓淡的变化和其不同的表现力,使得远近、薄厚交织,笔下的丛林树木,总能让人感受到无限生机和神奇美感。

【 吴冠中 《武夷山径》 】镜心,纸本设色,67×49cm,1992年作。 浪漫、飘舞、流动的线条,是吴冠中作品鲜明突出的表现特征与艺术特质。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穿插变幻,或色或墨、或浓或淡的组合映衬,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而所有这些,在此幅作品中,得到了突出的诠释与展现。

吴冠中《江南春》--- 吴老用纯熟的绘画技法,柔和的色调将江南水乡的春光乍泄景色展现于笔墨丹青之上。画面充满诗意,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枝杆蜿蜒遒劲,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小村的黑瓦白墙,和谐而清新的色调,宁静而恬淡的境界,使画作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有黑色屋檐的墙》--- 此幅当属吴冠中《墙》题材中的佳品。画面的近景定格为一面砖墙,繁茂的枝叶越墙而出,远景处的黑屋檐延伸了画面的纵深。画面布局饱满,线条准确有力,富于变化而不呆板。用笔略显放逸,却又不失温厚平和。

【 吴冠中 《漓江晓日》 】镜心,纸本设色,65×130cm,1988年作。 画家在同一画面中组织起两种完全不同的"势",把本来应该是静的山表现为律动和奔涌的势,而把本该是动的水表现为平静和安详的诗,即把客体异化、反化,并赋予他舞生动的品格。除了民居,所有该动的都沉默,所有该静的都跳跃。

【 吴冠中 《故宅》 】布面油彩,60×100cm,1997年作。 我之到处寻老房子,是为欣赏其美,因而画过不少故宅,尤其江南黑瓦白墙的故宅画得最多,近几年往往忍不住在画上题记所感:"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番易主人","谁家大宅院,飞尽堂前燕"。——《文心画眼》吴冠中

吴冠中《雪梅》--- 此幅吴冠中以兼容中西艺术涵养的写意、洒脱,绘写出梅花绽放雪中的华美奇观,画面中心以浓重、老辣的黑色勾画出主干,细线交错,充满东方书法精神。疏密有致的花朵或枝叶,点彩穿插其中,挥洒出一幅既写意又有抽象表现特色的美丽图画。

吴冠中 作品《湖畔》。吴冠中的画作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他认为:"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爬也好,走路也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就是风格。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

吴冠中 作品 --- 《嘉陵江边》

吴冠中先生的画...真是灵动。

吴冠中 早期作品《义务劳动》--- 吴冠中早年写实性作品。在这幅海南岛的水彩写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水彩特性的深入理解。画面造型准确,比较写实,显露出时代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吴冠中 作品 《竹溪》 --- 吴冠中语录:"西方美术偏重于形与质,而中国美术则更珍视神与韵。无论在西方和东方,都有不少画家在探索两者结合。形象是客观存在,并非所有的形象都美,画家的慧眼就在于能识得形象中的美,把握住构成其美的因素,抽出这些因素,突出表现这些因素,令观众一见而共鸣!"

【 吴冠中 《睡莲》 】纸本设色,44.5×48cm,1976年作。 清幽的莲花,多么像朗耀的天心,清净无为,那莲叶看似随手勾勒,笔墨韵致皆到天成,便把得一诗:"皎如明月醉塘中,碧叶青藤语自浓。不屑人间枯索地,别开生面漫东风。"美得这样自在,这样沉醉,美得多么有魂魄!

吴冠中 晚年作品 《飞越戒台》--- 《飞越戒台》摈弃一切有形之象,不讲求色彩的递进关系,听凭内心的幽蓝与深黑狂放地书写。如吴老所说:所有视觉的东西给人带来的仅仅是愉悦,不足以接近那个更大的真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英国西格里夫·萨松(#艺术人生# 吴冠中画,优雅,宁静,平衡,故事可动可静,联想无限!)

吴冠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吴冠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使他的油画深深地浸透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在这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思乡之作中,有着不同的人生意味,既有空灵与轻盈,也有无言的凝重。

【 吴冠中 《高原春色》 】镜心,纸本设色,69×76cm,1991年作。 此幅作品标示了画家一个新的探索,即把北方粗犷、强悍、野性的生命力与南方精致、清新、空灵的心灵图腾结合起来,把黄土高原的野性张力、呼唤力与江南民居的黑瓦白墙都置于同一取景框内,熔铸一炉,加以艺术的再现。

吴冠中 作品 《湖畔》

吴冠中 作品《遗忘的雪》--- 在密林间探幽,突然发现一片厚厚的积雪,像是山涧的源头。因被包围在幽暗的丛林深处,残雪显得分外的白,白得分外孤独,春天遗忘了她,被遗忘在去年的冬天里。虽然冒着点点新芽,或垂挂着败落的秋叶,但整体效果,仍予人墨黑、浓灰、浅绛渲染出的水墨画情调—吴冠中

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而是以思想来划分的。——吴冠中

向大师致以敬意!

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