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泉的歌 共抗日寇的佳话——访张蔚华烈士之子张金泉
烈士陵园 伟人展厅 “张蔚华烈士的革命业绩是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的光辉的典范。烈士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业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金日成1992年10月27日” 中国,东北,吉林省,长白山,抚松县,南甸子,张蔚华烈士陵园。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了这里,看到了上述由朝鲜已故领袖金日成亲自用中文写的碑文。 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四面环绿。碑石很精美,通体雪白,像纯洁无瑕的长白山冰雪。 记者随后来到了百花街59号———张蔚华烈士的老家。
门开了,一位老人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就是张蔚华烈士的儿子张金泉。 这是一个有六间房的四合院。客厅不大,大概十几平方米,摆设素雅。在二楼的一个房间,老人精心布置了一个小型展厅“金日成主席纪念馆”。
纪念馆约50平方米,入口处悬挂着张金泉手书横匾“金日成主席纪念馆”。室内正墙挂着一幅朝鲜艺术家根据金日成回忆而创作的金日成与张蔚华1936年在大营最后见面时的油画:坐在树墩上的金日成和坐在他脚下的张蔚华共同眺望远方,远方是长白山波澜起伏的群山和林海,天已经快亮了,在群山的缝隙之间开始出现一缕曙光……油画前摆放着一座雕塑,是张蔚华和金日成弟弟金哲柱的合影。
四周墙壁上还悬挂着金日成及其父母金亨稷、康盘石,张蔚华及其父母张万程、袁梦麟的照片,以及张家几代人访问朝鲜的照片。
纪念馆还陈列着金日成赠送给张家的各种礼品和纪念品;另外还有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等书籍。 纪念馆面积虽小,但馆藏丰富,史料翔实。
老人一边介绍,一边回忆。那段金日成和张蔚华一家的历史故事在记者的脑海中随之清晰起来。 手足兄弟 抗日战友 “父亲牺牲时,我才4岁,因此对他没有什么印象。
后来老人告诉我,我父亲的人格和行为经常受到周围群众的夸奖。”70多岁的张金泉说:“我从爷爷和母亲口中了解到金日成和我父亲之间的故事后,就开始追寻他们这段跨越国界的生死情义。” “父亲和金日成主席在抚松第一小学成了同学。
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人格、共同的志向,让他们亲密无间。”张金泉说。 从1925年开始成为同学,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共同的抗日斗争中,张蔚华和金日成之间的友谊不断升华。受金日成革命思想影响,张蔚华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金日成一起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
在凶险的斗争中,两人结下患难之交。张蔚华数次救金日成于危难之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以开设“兄弟照相馆”和“兄弟书局”为掩护,向处于抗战第一线的金日成的部队不断运送枪支、弹药和粮食等。
两位年轻的异国朋友为打败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而战斗着。 1937年10月,叛徒向日寇出卖了张蔚华,张蔚华被捕。
在敌人的野蛮拷打和诱惑前,张蔚华毫不动摇、坚守气节。张蔚华的父亲花钱把他保释了出来,然而张蔚华马上明白了日本人同意保释的险恶用心,即通过他抓到可能前来营救的金日成。为了保护金日成及其司令部不为日寇所获,张蔚华毅然饮下了“兄弟照相馆”中所用的剧毒升汞,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敌人的阴谋彻底落空。那年,张蔚华仅25岁。 金日成始终没有忘记以血肉之躯相助的张蔚华,千方百计打听其家人的下落,并最终取得了联系。
1985年,张金泉首次应邀访问朝鲜。张金泉在朝鲜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张蔚华烈士在朝鲜家喻户晓,从领袖到平民,从老人到孩子。”张金泉对记者说:“我还有我的后人要将这段跨越国界的生死情义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