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的测定】水产养殖过程中如何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2019-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养殖生产中,溶氧管理实质上就是通过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增氧措施,既能保证养殖动物处于一个良好的溶氧环境.达到最佳生产效益,又不至于过度增氧导致成本浪费.从整个养殖过程和环节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溶解氧的测定]水产养殖过程中如何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加强池底清淤消毒,合理安排放养密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每两茬养殖生产之间干塘清淤,用生石灰对池底进行消毒并翻耕暴晒.这样既可杀灭病原生物,降低养殖过程中感染病害的风险,又可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除去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

养殖生产中,溶氧管理实质上就是通过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增氧措施,既能保证养殖动物处于一个良好的溶氧环境、达到最佳生产效益,又不至于过度增氧导致成本浪费。从整个养殖过程和环节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溶解氧的测定】水产养殖过程中如何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加强池底清淤消毒,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每两茬养殖生产之间干塘清淤,用生石灰对池底进行消毒并翻耕暴晒。这样既可杀灭病原生物,降低养殖过程中感染病害的风险,又可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除去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底泥耗氧,起到间接增氧作用;

同时还可以提高水体的硬度和碱度,增加水体缓冲能力,有助于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稳定性。在投放苗种时应根据养殖种类、水体条件、进排水能力、设备配置、管理水平以及期望的产量和规格等合理安排放养密度。过高的密度将会导致动物个体之间的“争氧”,降低了生产率,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下降,同时还会增加管理难度和风险。

选择优质全价饲料,采用科学投饲技术

一般情况下,粪便和残饵是精养池塘中有机污染的最大来源,有机物降解过程会消耗大量氧气。

而优质全价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高,粪便等废物排量少,从而间接增加水体溶氧。科学的投饲技术同样重要,应根据天气、水质、动物的摄食和生长等情况严格控制并随时调整投饲量,宜少量多次,避免过量投喂产生残饵。在养鱼池塘使用投饵机以及投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也有助于减少残饵。

控制藻类生长繁殖,提高天然增氧效果

浮游植物光合放氧是池塘水体溶氧的重要来源,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最主要的来源,但过盛繁殖的藻类夜间会因旺盛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水体溶氧,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采取生物和化学等多种调控措施保持水中合适的藻类密度,到达理想的增氧效果。

实际生产中藻类密度具体测定并不方便,根据水色和透明度来直观判断比较有效。不同的池塘条件和不同的养殖对象及养殖阶段,对水色和透明度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保持嫩绿或浅褐水色以及25~40 cm的透明度是比较合适的。

掌握水中溶氧动态,灵活进行人工增氧

在高密度池塘养殖中,人工增氧是养殖成功的必备条件,但通常也是养殖成本中除饲料以外的最大部分。出于对电耗成本的考虑,以及对低氧潜在危害的认识不足,很多养殖者对增氧机的配置和使用并不合理,很多时候把人工增氧当作一种“救命”措施。

科学的做法是在了解养殖动物溶氧需求和水中实际溶氧水平的基础上,灵活启用人工增氧,既保证了水体中合适的溶氧水平,又避免了因不必要的过度增氧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机械增氧是人工增氧的最主要方式,其核心部分是增氧机,主要有搅拌式(如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等)和充气式(如射流式、气石式)两类,各有优点,应根据不同养殖条件分别选用或混合使用。

开动增氧机可促进水体流动和水质均匀化,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散发水中的有毒气体。开机时间长短也应根据水体特别是底层水体的溶氧水平而定。在用电不方便的地方或应急情况下,化学增氧剂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清除野杂鱼虾,适时进水排污

池塘中非养殖动物(如野鱼杂虾、螺类等)不可避免地与养殖动物在营养和水体环境方面产生竞争,从而造成营养流失、环境恶化等危害,包括降低水体溶氧。应尽可能在放养前杀灭池塘及水源带来的野杂鱼虾,并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清除。如果条件具备,应经常补充新水,同时进行排污。

注入新水可以及时而有效地改善水体溶氧,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入的水应是没有污染、溶氧高,温度和盐度等与现有池水接近的新鲜水,否则会引进新的污染或造成动物的胁迫效应。

及时明察环境变化,预防突发溶氧事故

水产养殖中,一方面天气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水环境本身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同时天气又对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水体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又会对养殖动物产生胁迫效应。

实际生产中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能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及时明察,尤其是高温闷热和暴雨、强风天气应做好应急措施(机械和化学增氧),预防和处理突发的溶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