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平易近人的讲述——《王受之讲述l建筑的故事》

2018-04-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央视10套百家讲坛要开一系列关于设计为主题的讲座,我想王受之是理所当然的坛主人选了.不日前巧遇北京昌平二中历史教师著名百家讲坛坛主纪连海

如果央视10套百家讲坛要开一系列关于设计为主题的讲座,我想王受之是理所当然的坛主人选了。不日前巧遇北京昌平二中历史教师著名百家讲坛坛主纪连海老师的一个新坛——《大太监李莲英》,说是新坛,看的那集其实已经是最后的尾声了,只见纪老师一副冯裤子的模样,在讲台在挺胸直立的姿势从未保持超过30秒,就在他弯腰晃脑以及满腔的京片子中,说完了李莲英。

牢牢记住了他最后的讲述,“(李莲英死后身首异处)连当事人(掘墓者)都不知道,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哇。

”话语与神态间带着隐约的相声抖包袱的韵味,这自然博得了计划中的笑声与掌声,将讲坛上的那点严肃也转成一片轻松的历史片屑,着实亲民。也再次说明了这个收视率与影响度都相当高的节目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示人,任何以学术的竭涩为障碍将老百姓挡在门外的,也将会被老百姓束之高阁。

这种平民亲合色彩,恰好在王受之的书上体现无遗,作为一个高产的写作者,王教授张口就来、挥手即成的特点,完全得益于其写作的目的只为普及设计,也就是培养对设计感兴趣、并能掌握初级设计鉴赏力的观众,如果说他的书能达成这个目标,也就可谓是功成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以与行业从业者的对话方式来进行,首先就必须消除这种屏障,然后就是要化繁为简,对于设计界里各种主义和观念的介绍,以多举例少搬理论的方式进行。

在“王受之讲述”系列的三本书:《汽车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建筑的故事》里,王教授都是秉持着如此的原则的。

这样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读者容易接受,继而燃点起必要的兴趣;引发读者将后往深入的方向进行,去寻找一些更专业、更详尽的书籍或作品来阅读鉴赏和学习。 王教授不知不觉将启蒙的重担,不可谓不用心良苦,直接原因,实在是王教授身为中国人,每每回国都只见工地沸腾,却不见佳作树立,只见大拆特拆,不见有机保护,只见假大空丑,不见迎合自身文化的心作。

《在建筑的故事》里,像这样焦急而又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屡屡出现在笔下。

中国正处在信奉不破不立的大建筑阶段,中国也正成为全球各大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乐园和乌托邦,《建筑的故事》说了世界范围里很多建筑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王受之有点指哪打哪的作风,这边厢还流连在博物馆、美术馆,那边口已经进入了火车站、飞机场。

限于启蒙、限于普及,对各种建筑和建筑背后的设计师,文章里也就只能遵循点到即止“规则”,这样的取舍,除了作为设计类普及型书本,他的历史使命必然也是到此为止。  到此为止,也就暗示大家,既然已经送到轨道上了,如果要更上一层楼,那就请在跑道上奋力跃起,自己去深入地看看设计领域里更高的那一片天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