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健体的拳法】太极拳教的是强身健体 实战技击是我白送你的
本文选自图书《功夫架——太极拳实用训练》
编辑
禅音
为解决久坐、久站等不良工作习惯带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青睐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方式,选择习练太极拳,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因为太极拳是将人体运动力学和肢体结构相结合的训练,在肢体运动范畴,它是讲究方式方法和科学体系的。
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早已着手研究将人体运动力学和肢体结构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寻找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运动就是在锻炼,还有人把太极文化、太极哲学凌驾于太极拳训练方法之上。
这样就会使习练者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练的人往往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掌握它,导致“明明白白”的糊涂人比较多;二是谈到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往往都是很玄妙的阴阳八卦,甚至上升到包容自然、天人合一的层面,且不管这些理论有没有说服力,毕竟思维与实质训练是两回事,它并没有讲清太极拳科学的锻炼本质。
当然,我并不否认用阴阳八卦的方法、用古代中国哲学理论来解释太极拳、去修身养性,但如果能用现代的科学理念和体系去揭示它、解释它,去指导太极拳肢体的训练,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太极拳肯定是符合科学的,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几百年来形成而传承下来的一个拳种,但它的科学道理并没有被成体系、成系统地展现给大家。在真正的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肢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都是一种矛盾的体现,锻炼过程与我们本能的习惯行为是有区别的,本能行为越多,锻炼的正确率就越低,这是练拳的一个基本理念。
比如练拳时,小臂顺缠则大臂要逆缠,小腿逆缠时大腿就要顺缠,如果仍按本能的运动方式,那又何必再去刻意磨炼、消耗自己呢?
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测试的数据告诉我们,人体在23 周岁时关节力量将达到最高峰,一般持续到25 周岁以后就开始慢慢下降,并且不可逆转。
关节力,在物理上称之为关节力矩。打个比方,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挑200 斤的重量很轻松,可以挑起来就走,但是上了年纪后,可能连150 斤都挑不起来了。我们年轻时能蹦能跳,上了年纪却步履蹒跚。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关节力量的退化。
再者,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其他关节疾病等,也都是因关节过度劳损所致。因此,对关节的合理训练,不仅影响到人体的力量与速度,更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我在训练中要求的“固定关节更固定,灵活关节更灵活”,便是针对人体各关节的合理训练提出的。经过8 年不断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以及不断的修正,这一太极拳训练体系终于成形,它由五个关键部位搭建起来:肩、胯、臂、脚、手。
拳法训练的本质是关节力矩的锻炼。太极拳有句名言叫“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其实就是关节力矩在拳法各式中单体或复合的运行结果。人到成年后,身体力量已经基本成形,虽然经过强化训练能增加三五十公斤的力量,但一旦暂停训练就会马上退化。
所以,我们锻炼身体或习练武术要去寻求“结构”训练,结构才是改变力量的要素。明白了肢体运动结构的训练规矩,不仅在强身健体上会得到更合理的指导,还为关节伤痛的康复带来福音,尤其能在武术上大大增强打击力与抗击打能力。练成的肢体运动结构,不会随时间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而退化,也就是说练成的功力能持久保持。
颈椎、脊椎、腰椎是人们出现伤痛最多最严重的部位,导致伤痛的原因基本上是生活中“弯腰低头”的习惯。在武术锻炼中,错误的“含胸拔背”“命门外突”和提倡扭腰发力等训练方式也严重损伤了它们。因此,锻炼身体与练武是一回事,锻炼身体需要框架结构才能有的放矢,武术的基础也需要框架结构,太极拳只是用特定的招式,为肢体训练做载体而已。
采用合理的太极拳训练体系,最终你会发现,强身健体的目的达到了,武术技艺是附赠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