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韶华 河源与心源 ——周韶华画集《大河寻源》专辑序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0年春,我在武汉看到周韶华同志的一些给长江写照.表现他对长江的爱的绘画和画稿.它们给我的印象是:好比戏曲里的张飞,在勇猛中带着妩媚,这个山东大汉的艺术,也是气势雄健而兼有优美之韵的.这个惯于深入自然境界的画家,如今又在"黄河寻源",而且向观众提供了许多记录他对黄河美的感受的新作.他在文章<大河寻源记>的开端,自白地写出他作为画家的雄心壮志.以"时代的儿子"自居和自励的周韶华,怀着"回答不清的苦恼",向黄河的观察和体验探求解答,而

1980年春,我在武汉看到周韶华同志的一些给长江写照、表现他对长江的爱的绘画和画稿。它们给我的印象是:好比戏曲里的张飞,在勇猛中带着妩媚,这个山东大汉的艺术,也是气势雄健而兼有优美之韵的。这个惯于深入自然境界的画家,如今又在"黄河寻源",而且向观众提供了许多记录他对黄河美的感受的新作。

他在文章《大河寻源记》的开端,自白地写出他作为画家的雄心壮志。以"时代的儿子"自居和自励的周韶华,怀着"回答不清的苦恼",向黄河的观察和体验探求解答,而且不是以概念的抽象的形式,而是以具体的造型艺术的形式作了解答。

所谓"回答不清的苦恼",是指"新的美是不是就是时代精神的自由显现或时代理想的升华"。这次拿到北京展出的他自选的作品,就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无声的却是有色的解答。这些壮丽的、优美的画面对于上述问题来说,简直是一种诗一般的解答。

包括许多作品的标题,如《黄河魂》或《黄河愤》,与其说作者是在为黄河写照与传神,不如说通过给黄河写照与传神的画面,表达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包括对于黄河那雄伟的风貌的描绘,例如,特写般地描绘着的《咆哮》、《镇河兽》、《月光曲》和《狂澜交响曲》等,作为造型性的黄河大合唱,这些既有独立性又互相联系的画面,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令人感到惊心动魄。

但是,与其说这是画家对于未经人改造过的自然的恐惧感,不如说是他在借题发挥,表现着自己对于雄伟的黄河的深切体验。似乎可以认为,他崇敬黄河也就意味着对"时代的儿子"的崇敬。因为画家对黄河及有关文化移入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些画面创造性地获得了状物与抒情的一致。

为人坦直的周韶华,分明自认他的艺术成长深受画家石鲁和傅抱石的影响。较之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命者,这种态度是令人尊敬的。在某些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大河寻源》有同时代人对他的影响,但对感受和形式风格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周韶华自己的心灵。

周韶华说:"我不想简单地、被动地图解黄河,可是难点也在这里。"他这些有关《大河寻源》的作品使人觉得,他是以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黄河各种壮丽景色的,而且他在"寻源"的实践中同时创造着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着他那心灵的美。

黄河自身随着时代而变化着她的面貌,以黄河为反映对象的周韶华的感受与理想又受到黄河的孕育。他的《大河寻源》既探了画源也接了心源。寻源的实践不仅丰富了他的绘画素材,更重要的是他的审美能力接受了黄河的哺育。没有审美的敏感不可能这样画出周韶华自己心目中的黄河,没有黄河的哺育也不可能这样提高审美的敏感。

周韶华已经出版过两册画辑或画选,如今又要出版《大河寻源》画集。这本画集,对于永不感到满足的周韶华,不过是远足赛跑的一个纪程。今后,我们将会看到他更丰富、更多面的新收获。

1983年7月4日

(本文载自《美术》1983年8月号,总第188期)

王朝闻(1909—2004),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1940年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著有《王朝闻集》(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