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 张大千泼彩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大千作为中国画坛上的艺术大师,他的泼彩山水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雄浑劲键的风格特征,他的笔势纵横,大笔挥洒,在用墨上洒脱淋漓,墨彩层次丰富.他在驾驭笔墨.水色方面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另外,他的泼彩作品中对笔墨.水色的运用有着从实验摸索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1.笔触文而不弱,放而不野,墨色鲜而韵泽,水色妙而清逸张大千以传统根底深厚和全面而著称.综观大千临摹的传统中国画,基本功相当扎实,笔墨技法.章法气韵皆极其精备.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张大千把主要精力贯注在临摹古画方面

张大千作为中国画坛上的艺术大师,他的泼彩山水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雄浑劲键的风格特征,他的笔势纵横,大笔挥洒,在用墨上洒脱淋漓,墨彩层次丰富。他在驾驭笔墨、水色方面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另外,他的泼彩作品中对笔墨、水色的运用有着从实验摸索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

1、笔触文而不弱,放而不野,墨色鲜而韵泽,水色妙而清逸

张大千以传统根底深厚和全面而著称。综观大千临摹的传统中国画,基本功相当扎实,笔墨技法、章法气韵皆极其精备。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张大千把主要精力贯注在临摹古画方面,只要被视为奇墨妙笔的作品,他便眼观手临,这些为他以后创泼彩积淀了相当深厚的功力和内蕴。

如1937 年所作的《拟石涛西山曳杖图》,是根据石涛的一幅《西山曳杖图》所画的作品,整幅画的意境、山石、树木,确实比石涛还石涛,山石的轮廓以轻柔的笔法画成,但却无柔弱之感,山石的背阴面则以多变的擦笔完成,无一笔浓墨,更显出了清新秀逸的意境。

张大千模仿石涛的作品,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有些甚至更甚一筹。究其原因,张大千认为在继承传统方面,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师古人之迹,二是师古人之心"。

从古人的画迹中我们可以继承、学习笔墨、形意、布局等绘画要素。师古人之心便是了解与人们生活有关的一切生活,包含自然造化,这就需要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写生",从写生中获取新颖的内容、笔墨、意境和布局等,逐渐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他认为这古人之迹和古人之心,实在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他,不可偏废。这期间的作品还有《老子挂犁松》(1937 年)、《山居图(拟石涛法)》和《仿倪云林秋水清空》(1926 年)等。

50 年代中期,张大千的细笔画风开始向减笔、泼墨泼彩等粗笔画风转变。这一时期的山水作品如《山园骤雨图》(1956 年),是一幅以泼墨为主的代表性作品,大片的浓淡墨块所形成的对比,以及细笔勾画侧锋皴擦,极好地表现了山雨来时空气湿润的自然景象。

这一时期张大千的作品以泼墨为主,并题诗道:"老夫夜半清兴发,惊起妻儿睡梦间,翻倒墨池收不住,夏云涌出一天山。"形象的表现了泼墨的方法,如翻倒的墨池,形成云山翻腾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偶然发现新表现技法的喜悦。此后大泼墨泼彩问世。

张大千对墨也是很考究的,都用现研磨的墨,砚台要常常洗净,不用宿墨,因此大千先生的作品墨色新鲜。《阿里山晓望》是大千先生1965年的泼墨作品。此作品被认为"兼得水墨相发之妙"画中两块大墨团,晶莹剔透,墨色鲜艳,上下墨团的虚实呼应,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墨团周边水与墨的渗化,似烟、似雨、似雾,如临神仙境界,形象的表现了晨雾破晓,黎明前山村烟雾缭绕,空气新鲜的画面。

此幅作品采用某一局部的补角构图,微妙的水墨渗化,把一种很平常的的实景创造成了画家心中的神仙境界,自然生动。

在这幅作品中,远远不止墨分五色,远近、虚实、浓淡、深浅,若干层次的墨色,通过与水的化合,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画面的润泽感和新鲜感。实际上,墨的变化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也就是水的干湿,张大千熟知要掌握好墨法的变化,必须对水分的控制得心应手,而用水,很难拿出标准的模式来规定,一副好的泼墨画,墨要透明,但又不能轻薄,所以用水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