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 重走沙家浜革命之路 不忘初心跟党走
——中山集团全体党员赴常熟沙家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全体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革命精神,4月2日,中山集团组织26名党员赴常熟沙家浜红色革命景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早从电讯市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的从无锡来到了位于常熟市的沙家浜。在进入景区门前,全体党员合影留念。
恢弘的场面,史诗般的传奇,令中山人对眼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肃然起敬!走进景区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词的照壁。题词中叶飞副委员长回忆了当年在沙家浜战斗情景,概述了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建立以阳澄湖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中山集团全体党员在叶飞委员长的题词前展示鲜艳的党旗,全体党员合影留念。
接下来全体党员在景区讲解员带领下,缓步步入静谧的革命旧址。怀揣崇敬与景仰,大家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重温当年新四军的浴血奋战发展历史和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所创立的丰功伟绩,使我们这些后人们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纪念馆内,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物资料、抗战时期新四军和游击队使用的与侵华日军大相悬殊的简陋武器,先后缴获的日军的轻重武器和辎重、军官指挥刀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信笺、生活器具等物件,无不折射出广大新四军官兵同仇敌忾、誓死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的顽强斗志与英雄气概!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大家了解到36名伤病员及"郭建光"、"阿庆嫂"等《沙家浜》人物原型的事迹。展厅形象地再现沙家浜革命群众精心照顾和护理新四军伤员的场景。
在瞻仰广场,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创作的大型雕塑屹立于广场中央,广场两旁伫立的18根雕柱代表了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地表现出新四军战士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战斗的革命精神。两组锻铜浮雕以细腻、生动的构图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了军民鱼水深情的主题。
在"春来"茶馆,回忆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段《智斗》,感慨万千。"熊熊芦荡烽火景,感人军民鱼水情"。"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伴着样板戏的铿锵旋律,带着对芦苇荡的依恋,体味着沙家浜精神……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块被芦苇环抱,水网交织的穷乡僻壤求解放、争自由的斗争绵延不绝。
1939年,新四军来到阳澄湖畔,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赢得沙家浜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大部队西进后,在沙家浜一带留下数十名伤病员,为了保护留下的新四军战士,创建抗日根据地,沙家浜人民节衣缩食,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诗篇。
沙家浜人民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后来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等多部剧目,尤其是《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形象深入人心,教育了新中国好几代人。
时光斑驳了旧时的点滴,却涂抹了更瑰丽的色彩。让美景更怡人,让过去更深刻。走过沙家浜的红色征程,永远不忘却彼时艰苦的岁月,更要珍惜此时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