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与古典浪漫主义绘画《洛神赋图》
摘 要:《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该画以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该赋的内容,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现存《洛神赋图》是一件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不少顾恺之的画法风格,具有原作之风。画作巧妙地把诗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发展和过渡时期。思想上玄学兴起,在这一发展时期,文人学士崇尚"清谈",蔑视名教,张扬个性......即"魏晋风度"。他们以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干预绘画创作。
在这种"重精神、轻形骸",追求真性情,不为世俗观念与道德律令所束缚的文化思想环境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则是其中的之一,而《洛神赋图》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由此可见,中国人物画的成熟主要是主体精神的渗入。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宋代摹本)是看到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植所著《洛神赋》这篇诗歌后,一触即发,有感而画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曹植少时曾与甄氏相爱,但是甄氏被嫁给曹丕为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被曹丕赐死。
曹植在得此消息后非常悲伤,于是文思激荡,写下《感甄赋》以作纪念。五年后,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洛神赋》言辞美丽,情节曲折。
洛神是神话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诗歌中将甄氏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氏思念之情的寄托。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曹植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洛神伫立山崖。第二段,写洛神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曹植非常爱慕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被曹植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第六段,写别后对洛神的思念。《洛神赋图》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绘画长卷,分为三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全画卷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水景物的刻画上,展现出中国画意象造型的美感。
《洛神赋图》中《子建睹神》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曹植(字子建)在洛水之滨与洛神相遇的情境。曹植生怕惊动神女洛神,画面中他不经意地用双手拦住侍从,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激动而兴奋的神态。中顾恺之以自身"写神"的独特方式将此时的曹植刻画得惟妙惟肖,举手投足无不展现出此时的主人公内心不平静。
而在随从的处理上则更加简单化、程式化,用侍从们呆滞、木讷的神情,衬托出曹植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使整个画面填上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此时画面中的曹植,神情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这也正是顾恺之传神论精髓的再现,突出眼神刻画对于人物气质表现的重要性。"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既重视人物类型化(类相)的描绘,更重视个性与细节的表现。
如评《小烈女》曰:'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
'??????;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还特别强调'生气'和'自然'要求绘画传达出人物的'生气'来。如评《小烈女》曰:'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以自然。'"。在顾恺之看来,人物之神与人物之形即所谓"四体妍蚩"(顾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相比,具有更本质的意义,绘画的价值就是要传达出这种"神"。神与形之间,神是第一位,形是第二位的,神是目的,形是依托。
诗中形容洛神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在画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出人物的姿态、动作和表情是达到传神的重要手段。
在《云东以载》中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乘驾六龙云车出游互诉衷肠的情境。画卷最后一部分描绘的是,二人终因"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离去,二人无限依恋。
从全画卷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之真容。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画法是"紧劲连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驱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像春蚕吐丝一样悱恻。
画中洛神凌波御风,衣带繁密而飘举,衬托出洛神的仙逸与灵秀。画卷中有大量云和水的描绘,它们时而舒展自如,时而光洁平滑,时而回旋荡漾。显示出用笔上单纯的形式与万千变化的组合。不同段落出现不同的水的势态,形态不同却又连绵不断。
这些正是对画中人物或惊讶、或惆怅、或激动、或流连的情绪的烘托,影响着画面气氛,使得画面故事更加曲折离奇。 "传神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心灵的感知与想象力的发挥",那么顾恺之在画面中所描绘的的奇禽异兽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表现手法都为《洛神赋图》填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但可以了解其早期代表作的风貌,同时也可发现中国画在魏晋时期的风格。纵观《洛神赋图》,它主要以古代壁画的造型方式与设色方式,内容的构图方式与汉代画像石的布局类似,好比今天的连环画。
《洛神赋图》中的主人公与故事情节都是在山水树木的场景中展开。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背景。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早期山水画的雏形。
山石无皴擦,树木如张扇,布局平列,有些"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味道。顾恺之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当时时代审美意象和艺术样式。
图中树木、山石造型朴实、稚拙,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不求比例,但富于装饰性,情感性。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到:"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
" 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同时,背景这种简约粗放的表现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的形象,这种表现方式也只是画面气氛的渲染,推动故事情节的升华。 《洛神赋图》是最早的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文学作品的绘画。中国古代,在晋唐之前,美术作品主要功能是实用而非欣赏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