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别人很会察言观色 孩子太会察言观色到底好不好?

2019-09-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五岁的女儿,光着脚,正在自娱自乐地跳舞,一回头,发现爸爸正在盯着自己看!女儿立马停止了动作,怯生生地跟爸爸说话:女儿:爸爸,您在看什么呀?爸爸:我在看你呀!怎么不跳了?女儿:爸爸,我没穿鞋!您生气了吗?形容别人很会察言观色 孩子太会察言观色到底好不好?爸爸:没有啊!我觉得你跳得太好了!原来你没穿鞋啊!女儿:那您会批评我吗?爸爸:啊?这次不批评你了,下次穿鞋再跳,别着凉!接着跳吧!女儿:嗯,好!可是,爸爸,我现在不想跳了!爸爸:好吧,那你想跳的时候再跳!可为什么,刚才跳得好好的,现在就不跳了呢!形

五岁的女儿,光着脚,正在自娱自乐地跳舞,一回头,发现爸爸正在盯着自己看!女儿立马停止了动作,怯生生地跟爸爸说话:

女儿:爸爸,您在看什么呀?

爸爸:我在看你呀!怎么不跳了?

女儿:爸爸,我没穿鞋!您生气了吗?

形容别人很会察言观色 孩子太会察言观色到底好不好?

爸爸:没有啊!我觉得你跳得太好了!原来你没穿鞋啊!

女儿:那您会批评我吗?

爸爸:啊?这次不批评你了,下次穿鞋再跳,别着凉!接着跳吧!

女儿:嗯,好!可是,爸爸,我现在不想跳了!

爸爸:好吧,那你想跳的时候再跳!可为什么,刚才跳得好好的,现在就不跳了呢!

形容别人很会察言观色 孩子太会察言观色到底好不好?

女儿:我就是不想跳了!

案例中的小姑娘,特别善于“察言观色”,非常在乎别人的脸色,父母很是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活得太累,尤其是作为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如此迁就别人的感受呢?活得一点都不自我,还很容易害羞,放不开。

形容别人很会察言观色 孩子太会察言观色到底好不好?

让小姑娘父母还想不通的是,全家人对孩子都很宠爱,孩子本身也特别乖巧,很少淘气,很少反抗大人,所以大人对孩子也很少严厉,基本都是很温和,也常跟孩子讲道理,让她不要管别人,做自己就好,小孩子管好自己就行,不用管大人,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用操心。

可是,事与愿违,孩子却总是很在乎别人,别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她立马就能觉察到,接下来便是立刻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事情,赶紧小心翼翼地询问,别人脸色变了,是不是跟自己有关?生怕自己做错了事情不自知,似乎常常处于“做贼心虚的状态”。

以往我们也谈论过,察言观色是孩子高情商的重要表现,是心智成熟的标志,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这种能力有助于孩子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

但是,今天这位小朋友不同,她的“察言观色”能力过于强,使用频率过高,过于敏感,甚至严重影响她的常态生活和行为。因此,对于小孩子,拥有和获得一份能力非常重要,但是拥有之后的应用适宜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孩子对自己拥有的能力过高频率使用,再由此建立了非正确联结的时候,往往这种能力不仅不会有利于孩子的社会交往,还会阻碍孩子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如案例中的小女孩,看到爸爸专注严肃的样子,就立马归因,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穿鞋,导致爸爸生气了?爸爸正在考虑要批评自己?而实际上爸爸的心理活动却是:闺女跳得真好!而且那种自我陶醉的样子太可爱了!以至于爸爸看得有些发呆。

那么,是什么会让小姑娘如此善于察言观色?

首先,亲子互动经验。尽管,在上面一瞬间,父母对孩子并没有做出任何严肃严厉的管控,但从孩子的担心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她是有要求的,譬如穿鞋子这件事情,一定严厉批评和管教过,否则孩子不会如此敏感畏惧。父母需要提醒自己,对于孩子一些需要纠正的行为,大可不必震怒,因为这样做更可能让孩子记住你“凶巴巴”的一面,对你心生畏惧,却又不会习得你期待的好习惯,譬如小女儿如此惧怕,但依然会选择光脚。

无数事实和经验证明,惩罚和训斥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其次,个性先天敏感。不得不说,孩子有如此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她自身的气质特点。胆小、畏缩、怯懦,天生就不是什么都不怕的顽皮孩子。这种特点,往往如同人的肤色一般,很难彻底改变,但是父母可以通过良好的引导,让孩子不为这一特点所困,尽可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喜好,勇于追求自我,摆脱他人的期待。

勇敢直视自己内在需要,适当忽略他人的“指手画脚”也是一种需要习得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积极的归因,不会胡乱给自己施压。

就像对热的感知一样,一点都不敏感,把手都烫伤了都感觉不到痛很危险,但是稍微热一点就痛苦难捱,也是很令人困扰的事情。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和生活,可能是我们人一生要学习的体验的课程。

最后,父母教育引导。遇到什么样子,这真的是父母很难做主的事情,孩子一旦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唯有全盘接受,没的选择,不可重选。不管孩子怎样,为人父母,都应懂得挖掘孩子的优势,发现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紧紧盯着孩子的不足,或是担忧孩子的未来。

父母不要认为今天的训斥,就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因为这些往往没有太大关系,真正决定孩子明天的,是你今天的接纳、宽容和宠爱,就像给孩子充电一样,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自己去面对每一天。

为什么父母总是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却又总是不得其效?其根本就在于,父母往往发现了孩子的问题,第一想法就是纠正孩子,删除孩子的问题,而很少就思考,如何接纳孩子,同时又引导孩子的行为在适宜的范围内?当孩子察言观色归因不准确时,父母是轻描淡写略过,还是足够重视帮助孩子梳理,就像我们重视孩子每一道作业题目一样?

再谈孩子喜欢光脚不穿鞋子这件事情,很多家长都会反馈这个问题。孩子户外外出时,你不让他穿鞋子,他也会自己主动穿,因为不穿的话,会带来很多不舒服,但是回到家,大人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如果不考虑卫生、安全和习惯问题,是不是不穿鞋子更放松更舒服?尤其是炎热的夏季,踩在冰凉的地砖上?寒冷的冬季,踩在温暖的地板上?因此,父母要相信孩子,他们总会主动选择更舒服更有趣的生活。

类似的想法,建议父母选择性条件性地满足。跟孩子一起约定出明确的规则:什么时候可以光脚?什么时候要穿鞋?干净有地暖的地板上,跳舞也好、游戏也好,不穿鞋又何妨?冰凉的地砖上、可能存有打碎的玻璃杯、许久没有清扫,穿鞋自然是必须的,因为鞋子能保护我们的小脚和身体。清晰的规则,能让孩子活得明白,玩得踏实。而不是稀里糊涂地不知所措。

当孩子表现出极度敏感起来,父母最好花些时间帮帮她们。因为年幼时的认知,常常影响孩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维和行为风格。孩子察言观色,往往是他们忐忑不安的时候,此时父母不能只动嘴不行动。应该蹲下来,抱抱孩子,真诚地跟孩子说,“爸爸是觉得你跳得太好了!爸爸非常喜欢你认真跳舞的样子!爸爸根本没有看到你的脚,你一说爸爸才发现你居然没有穿鞋?脚凉吗?继续光脚跳还是穿上鞋子再跳?”

为了进一步破除孩子的顾虑,父母当然是和孩子一起跳上一会儿了,权当亲子游戏。如果条件允许,不妨跟孩子一样,光脚跳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光脚跳舞是被鼓励和允许的。

如果光脚确实不适宜,爸爸亲自带孩子选择自己想穿的鞋子,让孩子的“半结构化”的互动中,引导孩子穿上鞋子,“你想穿哪个?爸爸跟你一起跳!”就比“快把鞋子穿上,一会儿着凉!”效果要好很多。

当孩子表现出过于在乎他人的脸色时,不要总是责备和担忧孩子,要循序善诱,先接纳孩子,”我都没发现,你的观察可真仔细!”“也许别人不是这个意思,也许别人没在看你,就是看了,也一定是因为喜欢你!”让一个小孩子成为“自作多情”往往比让他们过渡谦逊地“妄自菲薄”要好上很多倍,因为这才是小孩子自信的源泉,也是小孩子应该有的样子,尽管有些鲁莽、夸张和自不量力,但孩子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冲动。

作为父母,除了注意引导孩子,更重要的便是身教。如果我们引导孩子的内容,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愿意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那么孩子也终究难以到达我们所期待的点位。

因为多年以后,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蓦然发现,自己和爸妈是如此的相像,不论你觉得你们曾经有多么地不同,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身上的特质和处世风格,你都不可避免地像极了你的父母,从容貌到言行举止,以及思维方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所谓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