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自得的反义词 悠然自得著称的澳大利亚人竟然也会感到孤独?
一向以悠然自得著称的澳大利亚人竟然也会感到孤独?近日,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和斯威本大学联合发布了一项关于孤独的研究结果。调查称,一半以上的澳大利亚人表示,每周至少有一次感到孤独;近三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感到孤独三次;而30%的受访者表示常常缺乏归属感。
不止是澳洲人,美国人、日本人,甚至幸福程度颇高的北欧人都认为自己更孤独。孤独好像成为全人类的困境,棘手程度堪比全球变暖。然而,即便是拥有相同的心境,不同国家在表达孤独,及战胜孤独感这件事上,有着完全不同处理方式。这些多样性也丰富着我们对自身的认知。
都有哪些国家说过自己孤独?
想要找出最“孤独”的国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几乎每个国家都称自家国民太孤独。
比如看起来冷幽默十足的英国,并没有看上去那样能与孤独自处。2017年,乔科斯孤独委员会发布的报告称,英国超过900万人时常感到孤独。为了解决这个全民心病,英国首相梅姨在今年1月还专门任命一位部长Tracey Crouch,邀请她来共克时艰。
美国作为素来强调人权的国家,不会放过每个关心人民心理健康的机会。根据信诺保险公司2018年度“美国人孤独指数”显示,46%的受访者有时或者经常感到孤独,47%的人常常觉得自己被遗忘,43%的人觉得自己与人群格格不入,还有43%的美国人觉得自己缺少陪伴,认为他们的人际关系毫无意义。美媒称,孤独俨然成为一种“流行病”。它不仅给雇主们造成经济损失(孤独感降低工作效率),还让烟草公司大赚一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在亚洲,日式孤独已经成为一道颇为严肃的社会议题。这个国家无论长幼都被孤独感笼罩。根据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关于孩子幸福感的调查表明,面对“你有感觉到孤独吗?”,回答“孤独的”日本孩子达到了29.8%。而“超单身社会”和“单身大国”的新标签,也让这个国家的青壮年们“沉溺”于一人食和宅的生活方式里,一蹶不起。
“无缘社会”和“孤独死”等社会现象则描绘了另一幅惨淡的夕阳图景,有些日本老年人因无法依靠任何人而陷入孤立状态,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如今,连北欧人民都自称孤独了,真让人跌破眼镜。毕竟他们在全球幸福指数民意调查中总是名列前茅。北欧部长理事与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共同撰写了一份报告,报告称越来越多的北欧年轻人变得孤独,精神紧张和错乱,孤单感正慢慢抵达斯堪的纳维亚海岸线。
如此看来,孤独感像是经济富裕的副产品。但这也不完全正确,俄罗斯或许是一个例证。早在2008年,俄罗斯科学院曾公布了一份题为《俄罗斯人怕什么》的调查报告,27%的受访者表示害怕孤独,22%的人害怕别人的“毒眼”——这是俄罗斯风俗:被别人“毒眼”看过会招致不幸。连“战斗民族”都怕孤勇,其他国家就更有理由脆弱了。
孤独的理由
是什么让孤独成为各国的共同困境呢?
地理原因算一个。提及澳大利亚,人们能立马联想到的是黄金海岸,蓝天碧海,充足的阳光,悠闲的人们。但除开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澳洲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比如珀斯,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方圆2000公里内没有大规模城区,周围都是荒漠风貌,周围人口也少得可怜。
譬如冰岛,国土面积和韩国差不多,人口不比北京东城区人口的一半,每平方公里仅三个人,八分之一的冰岛还被冰川覆盖,身处冰岛的孤独或许回声放得更大吧。
当然,社会高速发展,选择独居的人群增加,也是导致“孤独”扩散的原因。在BBC四台曾做过一场孤独实验中,83%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喜欢一个人生活,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正是独处导致孤独感。
现代社会的独居状况并不是偶发现象,除了西方对自由主义的推崇,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加剧了这一现象。1972年瑞典政府推出一项题为《未来家庭:一项社会主义家庭政策》的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将个人从家庭关系中解脱出来。该计划实施40多年来,瑞典目前约一半人口独居,40%的人坦诚自己感到孤独。
鼓励独居的社会风潮在日本也有类似的状况。在日本,“三世同堂”的家庭很少见,家庭成员更倾向于各司其职。日本的父母不习惯让老人们带孩子。父亲专注在外打拼,母亲忙于家务事和教育孩子。这种社会分工,使得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每个人都有了不一样的孤独感。
当然,还有一种孤独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各国孤独报告普遍将受访者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纳入其中。调查发现,容易感到孤独的群体,他们在脸书里的的好友,在现实生活中并无交集,这种“虚假”的情谊加剧孤独症的发作。
突破孤独的重围
人类克服孤独感的方式颇有创造性。
比如波普艺术的领袖安迪·沃霍尔被朋友形容成“最孤独,最没有朋友的人”。上世纪60代,沃霍尔名声大噪,他也开始带着录像机和录音机上街,隔着机器和他人相处,这是沃霍尔独特的“走向人群”的方式。通过录像录音,他可以把孤独暂且搁置一边,没有任何风险地和他人建立联系,不必担心自己被拒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有人借助自然力量。美国德克萨斯州北部到加拿大大草原的地带被称为“龙卷风之路”,每年四月到七月,这条路上追风的游客达到数百人。因为追风的人太多,应运而生的是当地专业追风公司的兴起。职业追风人可以在科罗拉多州仅用一小时就追到14场龙卷风。
值得一提的是,追风之旅大部分时间是乏味的,因为人们必须抓好时机点,等几十秒的惊心动魄,然后大地归于沉寂。当成为那个离龙卷风最近的人,尘埃云都近在咫尺,人与自然骤然变得亲密无间,孤独便被撇得远远的了。
相比美国人,芬兰人对抗孤独的方法就直接多了——蒸桑拿。桑拿可谓是芬兰的国粹,芬兰大约有550万人口,而桑拿房高达200多万个,差不多三个人可以占领一个桑拿房。芬兰人对桑拿的歌颂,从民族大义到艺术高度一个不落,许多口耳相传的哲学典故也来自蒸桑拿。都说芬兰人冷漠,不爱说话,“等差式排队”间距特别大,能在桑拿房“坦诚相对”得多不容易,人与人的距离噌蹭蹭地拉近。
如此看来,孤独是能创造价值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场战斗中,都收获独特的文化属性。尼采说过:“人类孤独地站在这里,脱掉了神话的外衣,精神上永远饥饿,他试图从过去的岁月里,甚至是古物中刨找自己的根源”。倘若孤独无法消解,就和它一同吃一同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