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 大龙新居民:自力更生 勤劳致富
迁出老家乡,入住新家园。经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大龙的群众,换了个家,也换了种生活方式。围绕着油米、水电、教育等家庭开支,实现创收增收,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成为站稳新家园、开启新生活最核心的条件。
入住大龙安置点德龙新区的群众,正各展本事,立志扎根,过向往已久的好日子。
创业就业增收有路
距大龙开发区承接第一批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已有2年多时间。大龙新居民们凭着辛苦努力,通过自己的创业就业,生活是变得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杜永霞在整理面条摊
为赶德龙新区早市多卖出几斤面条,杜永霞一大清早就已准备好开张发市。“现在做的面条有3种,宽的、窄的和普通的规格。”
杜永霞一家是2017年底从德江县桶井乡经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大龙德龙新区的贫困户。入住大龙新家后,杜永霞在家带小孩,全家就靠其丈夫一个人在大龙工地上干活维持开支。春季学期开始后,家里最小的孩子进入德龙新区幼儿园,她一下子闲了下来。
正思考着要做点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的事,为家里减轻点压力。她无意间听到同乡说“这里的面条不合口味,特别想吃家乡的手工面条”。她觉得凭自己的面条制作手艺,完全可以试试这个营生。
说干就干。她从铜仁进来面粉,在门店里架起竹竿,开启了创业之路。
她家摊位上的面条,全是自家机器 手工制作的,因为卖相和口感不错,一段时间经营后,已经有了一批比较固定的顾客。“麻烦给我称三斤面条。”德龙新区附近观音坳的群众黄尚林来早市买菜,看到了这个面条摊位。“手工面条越来越难买到了,听说这里的面条好吃,我也特地来买点尝尝。”
晾晒面条
凭借勤劳的双手,杜永霞现在一天能有上百元的收入,相比之前在家带孩子,她觉得现在的日子要充实得多、也踏实得多。
德龙新区的老乡们也慢慢知道有这么家店了,她的面条生意,正渐渐兴旺起来。
2017年腊月初九,陈小明跟随父母一同搬来了德龙新区。如今,他在开发区园区企业众康玻璃从事配片工作。“从进厂到现在,一直处于繁忙状态,一直有事干,工资多拿点,我上班也有劲。”
陈小明原本在外地务工,考虑到哥哥在外务工、弟弟也在外上学,都没法照看身体不怎么好的父母,他决定回乡跟父母在一起,在家门口就业。
“搬来大龙,开发区帮我们联系了企业多个岗位供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父母和他都找到了工作,一家人在大龙渐渐地稳定了下来。他每月能拿到3500元左右的工资,很满意一家人现在的生活状态。“在外务工每月除去水电、租房等费用,根本存不到几个钱,不像现在,开销小得多,积蓄相对多了不少。”
目前,开发区已安置的20698名搬迁群众,其中共有劳动力1万余人,通过施行各项有效就业创业扶持措施,已实现稳定就业9000余人,全面实现一户一就业。
自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开发区积极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可致富、能融入”目标,切实帮助搬迁群众通过就业创业在大龙开启美好生活,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同时,也为园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构建了多方共赢,同建美好、和谐大龙的良好态势。
豆腐手艺带来好日子
“老板给我称点豆腐”“你家的豆腐味道不错,今天给我多称点”……在大龙开发区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龙新区C区大门边的一个门面外,格外热闹。七八个小区群众,在兴致勃勃地围观罗彩娥做酸水菜豆腐。豆腐快要出锅时,洋溢而出的香味,又引来了附近的几个老顾客。
在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覆盖下,德江县桶井乡的罗彩娥一家五口,在2018年2月迁来德龙新区安家落户。
罗彩娥为顾客称豆腐
罗彩娥身体不太好,做不了重活。家里大女儿在上大专,小的一双子女也在读高中,正是要花钱的时候,罗彩娥跟丈夫安云轩商量后,开了家粉面餐饮店营生。而在小区里,餐饮店竞争大,单纯卖粉面收入不理想。
在老家时,逢年过节或者家人想吃的时候,罗彩娥都会做一锅酸水豆腐。两口子想着,大龙本地豆腐几乎都是卤水豆腐或者石膏豆腐,而德江老乡习惯吃酸水豆腐,或许这也是个商机。
罗彩娥回老家德江,从姐姐的“安家豆腐”中,提升了自己的酸水豆腐制作水平。回到德龙新区,正式开始制售。
凌晨5点,罗彩娥夫妻俩就开始忙碌:泡豆子、打豆浆……一道道工序持续推进。通常需要历时三个小时,酸水菜豆腐或者酸水白豆腐才能做好出锅。
如今,德龙新区内酸水豆腐的市场竞争也不小,再加上大龙当地群众习惯了卤水豆腐、石膏豆腐的口味,所以酸水豆腐市场更多地是面向德江迁来的老乡们。罗彩娥每次只做20斤豆子,做多了如果卖不完,只能倒掉。
第一锅豆腐的出锅时间在8点左右,赶早市;第二锅豆腐的出锅时间在4点左右,刚好赶上邻居们买晚饭菜的时间段。
开箱白豆腐、出锅菜豆腐,在乡村,都是道带着隆重节庆氛围的美味。围观群众中有人见菜豆腐出锅,喊罗彩娥盛两碗,提了两瓶啤酒、拉着老朋友坐下来,趁热品尝。“一碟蘸水,一碗菜豆腐,一瓶啤酒,很满足。”从四川来大龙务工的老乡很喜欢罗彩娥的菜豆腐,一有空就会和老友来这里吃一顿。
罗彩娥的餐饮店里,菜(白)豆腐及凉面、凉粉、米豆腐、米虾,占着不同的市场,正逢暑假,三个孩子在店里帮忙,一天能挣到300元。这是家里的一大笔收入。
即将出锅的豆腐
60岁的安奶奶在德龙新区家里,照看着三个小孙孙。每天下午,她会来这里买上3块钱的豆腐。“这豆腐很香,煮汤或者炒着吃都好,小孙孙也特别喜欢吃菜豆腐。”
一大锅菜豆腐,被分装成两份。安云轩带着一个孩子,骑着电动三轮车装上其中的一份,再捎带些米豆腐、米虾,出门售卖。
虽然很辛苦,但是罗彩娥很满足,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信心。“孩子们都很听话,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
酸水豆腐已经卖了几个月,小有名气。罗彩娥计划将豆腐摆进大龙菜市场,进入当地群众的餐桌。“每个地方制作豆腐的方式不同,所以口味也相差甚远。这里人对酸水豆腐不了解,但我对豆腐很有信心,吃了几顿,他们就会喜欢这种新口味了。”
努力创造未来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不论在哪里,都得靠自己努力,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大龙开发区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龙新区里,安岚这样说。
2017年1月,安岚的父母跟随他的哥哥从德江县桶井乡经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大德新区,开启新了的生活。每次家人通电话,安岚听得最多的是:大龙条件好,生活越来越好啦!
“父母都带着残疾,在小区劳务合作社装打火机配件,每天能挣60-70元。他们都劝我们也搬过来。”安岚说那时候,他们夫妻俩犹豫不定,在家人的一再开导下,才决定搬到大龙。
安岚两口子搬过来后想开个饭馆,却担心人生地不熟,做不好。恰逢那段时间,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二人决定学烹饪、缝纫等技能。
安岚为顾客打包盒饭
随后,安岚开起饭店,主要经营炒饭、煮粉、家常菜等。一天能卖300元左右,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达800元。
“比起在老家,这里真的好太多了。交通方便,上学方便,孩子读书来回有车辆接送;做生意还有市场,生活方方面面都比以前好!”安岚还说,现在亲人们在这边相聚,时不时一家人一起吃个饭,有说有笑,都觉得很幸福。
像安岚一样通过搬迁入住新家,过上新生活的人们,在德龙新区还有很多。他们切身感受着生活中的喜人变化,对各项政策心怀感激,也庆幸做出了搬过来的决定。
“麦粑!麦粑!麦粑!”德龙新区的覃国文与妻子每天三四点起床赶做麦粑,手快能做200-300个。天刚亮,他就开着三轮车到大德新区、企业、工地门口等处售卖,熟悉了大龙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人,生意也慢慢好起来。“1元1个,几乎每天都能卖完。”
覃国文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从德江县共和乡迁来大龙,二人没有文化,只能做点小本生意,虽然辛苦,但还是能维持生活,一步步把日子过好。
覃国文正在收拾自己的摊位
“在老家的时候,交通不便,出行要走很远的路。一年到头都是干农活,累死累活却只能基本维持生活,孩子的学杂费要卖粮食才够。孩子怕我们累着,辍学打工……”覃国文说,他心里总觉得愧对孩子,现在要更努力改善家庭面貌,以后有能力多补偿些。
随着时间的推进,德龙新区群众在“勤劳致富”理念的引导下,正陆续向着致富目标靠近,开启美好未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