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小说】漳河水库碧波荡漾
1958年7月1日,观音寺导流隧洞一声炮响,拉开了漳河水库8年大施工的序幕。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漳河,长江中游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东支,古与江汉并称,发源于南漳县境内,于当阳市两河口与沮河汇流为沮漳河,经枝江、荆州注入长江,全长202公里。漳河建库前,每逢暴雨、山洪汹涌,两岸往往溃决成灾,增加长江洪水压力,严重危及荆江大堤安全。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间,漳河就发生洪灾达50次之多。
为解决漳河东岸荆门、荆州、宜昌等地大片丘陵干旱缺水的历史难题,防治沮漳河的山洪灾害,减轻洪水对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综合开发利用漳河水资源,湖北省于1957年11月决定兴建漳河水库。
新中国成立初期,动工兴建这样大规模工程,面临着重重困难:粮食短缺、物资不全、经费紧张、条件简陋、装备落后。但人民群众创造了漳河水库的历史,来自荆门、江陵、钟祥、潜江、当阳等地十万建设大军,汇集在这块土地上,不计报酬,不辞劳苦,日以继夜地战斗。
他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自带工具,自备干粮,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最终用智慧和力量筑起了一道道人工长城,垒起了一座座桥梁涵闸。经过8年艰苦奋战,漳河水库于1966年4月基本建成并全面发挥效益。漳河水库大施工期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先后亲临工地视察,关心工程建设情况。
漳河水库位于襄阳、荆门、宜昌三市交汇处,是拦截漳河干流形成观音寺水库和支流育溪河形成鸡公尖水库,又通过三段明槽串通水面形成的水库群,是跨流域引水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水库总库容21.13亿立方米,相应水域面积105.2平方千米,跨流域灌溉荆门、荆州、宜昌等地农田17.37万公顷,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有发电、水产、旅游、航运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水库由水库枢纽和灌区渠道两大部分组成。枢纽工程有观音寺、鸡公尖、林家港、王家湾4座大坝和1座副坝,总长12843米,最大坝高66.5米;有清静庵、黄家塝、姚家冲3段明槽5500米的连接工程,最大挖深27米;有陈家冲、马头砦2座泄洪闸和崔家沟、王家湾2座非常溢洪道,总泄洪流量13381立方米/秒;有烟墩、徐家西湾、林家港等8座引水闸涵,总引水流量150.
56立方米/秒。漳河灌区为湖北省最大灌区,东滨汉江,西迄沮河,南抵长湖,北接宜城,自然面积5543.93平方千米。水库二、三、四干渠尾水渠道与电灌站相连,形成以漳河水库为骨干,以江湖水为补充的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
漳河水库是湖北省直管的库容最大的水库,是湖北省重要的饮用和农业灌溉水源,也是华中地区水质最好的大型水库之一。自1966年投入运行以来,共拦蓄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53次,确保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减灾效益达131.7亿元,累计为灌区提供工农业及城镇生活供水200多亿立方米,有力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发展。
水库成功抵御了1996年、1998年、2008年特大洪水和2000年、2005年、2011年特大旱情。尤其在1998年那场惊人动魄的长江抗洪战斗中,三次调洪错峰,为保住长江干堤,夺取抗洪全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抗洪斗争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胡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