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图片】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9-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多月前就写好的给文慧园路三号的影评文章,一直等公号发,结果拖了一个月才发出来,现在终于可以发到知乎骗赞啦哈哈~ 北美上映第一天就去影院买票了,后来又反复看了两遍才写的影评,文笔不佳,以敝帚自珍的心情在知乎收藏之~[爱乐之城图片]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爱乐之城:照进现实的多重幻梦"如果坚持传统,那你又怎么可能有革命性的创新呢?"在电影<爱乐之城>中,约翰·传奇饰演的乐队主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男主角--瑞恩·高斯林饰演的坚持传统爵士的钢

一个多月前就写好的给文慧园路三号的影评文章,一直等公号发,结果拖了一个月才发出来,现在终于可以发到知乎骗赞啦哈哈~ 北美上映第一天就去影院买票了,后来又反复看了两遍才写的影评,文笔不佳,以敝帚自珍的心情在知乎收藏之~

【爱乐之城图片】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

爱乐之城:照进现实的多重幻梦

“如果坚持传统,那你又怎么可能有革命性的创新呢?”

在电影《爱乐之城》中,约翰·传奇饰演的乐队主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男主角——瑞恩·高斯林饰演的坚持传统爵士的钢琴师塞巴斯蒂安。

【爱乐之城图片】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

其实,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本片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事实上,当导演和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固执的,要拍摄一部“过时了”的爵士歌舞片的时候,这样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摆在他面前的。

在为这部昂贵的“古董”电影筹钱的时候,沙泽勒多次被告知《爱乐之城》的概念和素材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对投资人来讲,这部电影既不是根据百老汇大IP改编,也没有大众熟悉的歌曲来拉拢粉丝群,而且还是一部爵士歌舞片。

【爱乐之城图片】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

的确,尽管歌舞片乘着有声片的东风在大萧条的大环境下曾经风靡一时,但歌舞片这个电影类型“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叙述形式,和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剧情,很快让批评家们给扣上了“逃避主义”的大帽子。在一代舞王歌后纷纷老去后,歌舞片也渐渐由于形式和情节的违和感而濒临灭绝。近几年,除了《芝加哥》、《悲惨世界》等几部百老汇改编电影的回光返照,就只有宝莱坞还在继续载歌载舞。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坚持传统歌舞片的导演,都不得不解决歌舞片略显浮夸,不够现实的先天缺陷。

很显然,导演用电影本身,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满意的答案。《爱乐之城》在威尼斯电影节不仅首映就获得了长达十五分钟的掌声,在颁奖季破纪录地包揽了评论家选择奖八项大奖,金球奖七项大奖,而且以14项提名成为奥斯卡头号种子选手,已经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魅力。

对歌舞片传统的坚持和致敬,并没阻碍导演对这一古老类型的探索和创新。导演对歌舞片形式和剧情上的巧妙处理,让这部电影散发出一种比利·怀尔德《日落大道》式的味道——一种极致的浪漫与愤世嫉俗并存的迷人质感。

首先,导演为电影选择了一个绝妙的环境。

《爱乐之城》讲述了一个“后台故事”,即故事的主角是歌舞艺人,讲述艺人的追梦故事。这在歌舞片中并不罕见,甚至成了一种亚类型,因为这提供了一种人物能够在故事中非常专业的唱歌跳舞的合理解释,也给歌舞片段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很多好莱坞经典歌舞片,如《雨中曲》、《龙国香车》、《花开蝶满枝》,都是典型的后台故事歌舞片。

但《爱乐之城》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绝大多数歌舞片段并没有省事的发生在舞台上,而是巧妙的利用了洛杉矶这座城市本身的梦幻气质。La La Land这个英语中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梦幻之地的名词,也正是洛杉矶的昵称。对此,沙泽勒曾在采访中说,“洛杉矶和其他城市不同,一座城市,由怀有不切实际梦想的人构成,并且把自己全部押在梦想上。”

实际上,无论是洛杉矶,还是纽约、巴黎、北京、上海,所有大城市都聚集了怀有梦想的人,这正是所有大城市让人无比向往又让人无比心碎的魅力所在。但是,洛杉矶确实强化了这种特点,不管是春夏秋冬都阳光得没心没肺的气候,还是每天都壮丽得像一段帕瓦罗蒂的咏叹调的夕阳,都让不切实际的追梦显得合情合理。这样的环境也让歌舞片段显得恰如其分。

导演巧妙地夸张了洛杉矶本身的浪漫气质,阳光明媚的高速公路,玫瑰色夕阳下的海边栈道和格里菲斯天文台,这些洛杉矶人人都无比熟悉的场景,都成了唱歌跳舞的绝妙舞台,而且让人觉得美景与歌舞是如此般配,对堵车和天气的吐槽也变成了这个城市令人会心一笑的可爱。

导演对歌舞片类型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成功探索,是把歌舞片段和梦想与爱情挂钩,与叙事片段代表的现实情境形成对照。

此举不仅解决了歌舞片歌舞片段容易脱离现实,干扰叙事的弊病,解放了歌舞片段的表现空间,而且让歌舞不再是单纯的“逃避主义”的感官愉悦,而是成为了现实的注脚。

至此,导演不用再担心歌舞片段会显得脱离现实,因为梦想和爱情本身就是梦幻的。歌舞中的梦想与爱情越梦幻,现实的落差就显得越残酷。歌舞越浪漫,现实的愤世嫉俗感也越强烈。这一招简直太厉害了!这极大地强化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让本片有了其他歌舞片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所有的歌舞片段,开场一气呵成的欢乐的长镜头歌舞对比叙事中艾玛斯通扮演的女主角试镜失败,女主角与同样怀有演员梦的室友满怀希望的参加派对希望遇见贵人,对比故事里无人赏识的败兴而归。

这其中最有力的一个例子就是影片的结尾片段的大段歌舞,五年后的男女主角偶然在酒吧重逢,男主角的一首钢琴曲,旋律包含了整部电影两人感情发展中所有的旋律,音乐从爵士钢琴、华尔兹、爵士交响、人声合唱再回到爵士钢琴,导演在曲风变化中,镜头风格也极尽华丽拼贴之能事,圆形构图、手影、家庭影像……极度渲染爱情的甜蜜浪漫,然后再倏然回到现实,无法落下的最后一个音符,无法回到以前的两人对视。

大段歌舞在这里不再像《龙国香车》或《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结尾一样悬置了故事叙事,而是成为叙事工具中最有效的一种,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给观众巨大的心理冲击。

除此之外,影片中流露出的,从故事层面到电影形式都无处不在的怀旧,也强化了影片浪漫与愤世嫉俗并存的气质。在这个故事里,怀旧是一种必然,因为怀旧本身也成了梦想和爱情的象征。

故事中,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个极端浪漫和理想主义的人,他迷恋三四十年代的爵士乐,那时的爵士还没有沦为商场的背景音乐。而且决心要开一间只演奏纯正爵士乐的酒吧来“拯救”爵士乐(没错,就是用的“拯救”这个词)。

男主在这里还顺带鄙视了电子音乐和属于轻爵士的肯尼基(如果对这个名字不熟的话请自动脑补商场关门音乐)。这实在有点偏激得让人无法认同,不说爵士乐最初也算不上多高雅,甚至有点低俗,电子音乐怎么就不够高雅了?

但男主角说出这个听起来十分偏激的理想时眼睛里的光芒,却让女主角真正爱上了他。

一边做着咖啡馆服务生一边拼命参加试镜的女主角米娅,虽然看起来比男主角现实得多,但骨子里和男主角是一样的极端浪漫和理想主义。而这种浪漫和理想主义同样以怀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从她屋子里巨幅的《卡萨布兰卡》等老电影的海报就可以看出端倪。

没错,女主角内心深爱的也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老电影,仿佛爱看超级英雄的电影就不是纯粹的爱电影一样。这种近乎偏执的怀旧,颇有几分《日落大道》里“我很大,是电影变小了”的感觉。

《爱乐之城》的电影形式也践行了这种奇特的迷影情节。电影一开场就特别自豪地告诉你这是一部宽银幕电影,影片的色调也故意呈现出特艺彩色胶片早期特有的鲜艳,和洛杉矶人民一年四季松松垮垮的T恤裤衩夹脚凉拖相反,电影中的人物都穿着《瑟堡的雨伞》式的复古衬衫西装和颜色艳丽的连衣裙高跟鞋。

更别提歌舞片段中大量对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的戏仿和致敬了,不仅高司令和石头姐的歌舞动作直接的模仿了包括《雨中曲》在内的多部歌舞片,影片对歌舞片段的处理也多次使用只有在弗雷德·阿斯泰尔的歌舞片中才会出现的全景长镜头和升降镜头。连影片的结局也颇有几分《卡萨布兰卡》的味道——世界上那么多酒家,你偏偏走进了我开的那一家……

连电影中的配乐也坚持了怀旧,曲风是爵士流行乐与华尔兹的混合,配器是钢琴,小号,爵士鼓加传统交响乐队。连音乐录制都是要在录《雨中曲》的录音棚里用传统的所有乐器一起录的方式录制。音乐中唯一一次出现电声的是在男主角为了生计妥协加入的流行乐队的演唱会中,台上的音乐那么俗气,而台下的观众却那么陶醉,只有女主角感到困惑,这不是他的梦想,不是他想拯救的爵士乐的样子。

加入流行乐队出唱片巡回演出,与开一家小酒吧演奏爵士乐,哪个更接近梦想这件事当然是值得商榷的。但怀旧的理想也正是电影中两人关系的内核,也是构成电影浪漫与愤世嫉俗并存的特质的关键因素。

在电影中,不怎么喜欢爵士乐的米娅和不怎么瞧得起电影的塞巴斯蒂安能走到一起,正是因为两人是精神上的同类。而共同追梦的经历也正是两人情感发展的经历,所以米娅才希望塞巴斯蒂安不要妥协,坚持理想,而塞巴斯蒂安则鼓励米娅创作舞台剧,还在她要放弃做演员的时候,开车追回她,继续参加试镜。耐人寻味的是,两人事业上的发展,也正成为了两人情感关系的致命阻碍。

这种怀旧的不切实际的梦想与现实的对比,让这种追梦的过程尤其美丽,也尤其让人心碎。现实中热爱爵士的塞巴斯蒂安不得不在酒吧弹供人佐餐的圣诞曲,还在圣诞节被老板解雇,而米娅则是一次次在试镜中被打断,费劲心血创作的舞台剧无人问津。绝望到愤怒的塞巴斯蒂安甚至对关心自己的姐姐说,“为什么你说起浪漫好像它是一个脏字?”

影片自此展示出他愤世嫉俗的一面,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现实,是庸俗的不懂得欣赏艺术的观众,是势力的酒吧老板,是粗鲁的选角导演,是让追梦人心痛的弄人的天意,唯独不是因为梦想的不切实际。

影片中分别属于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的“渴望主题”——《星光之城》和《试镜曲》都将梦想之美和无法实现梦想的心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首歌也都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歌曲,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每一个人的共鸣)。这样被梦想折磨的刻骨铭心,每个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都能感受到。对于为生活和梦想奔波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所在的地方,其实都是La La Land。

可惜电影毕竟是电影,在《爱乐之城》中,与梦想做对比的现实也是经过粉饰的。 电影里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夕阳如梦似幻,但却省略了山脚下充满了流浪汉和大麻味的山路。正如电影结尾五年后两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是一点折扣都不打的,原原本本没有任何妥协的梦想,却省略了五年里两人可能不那么美好的努力付出的过程。

米娅通过了试镜,去了巴黎,成了真正的明星,而塞巴斯蒂安开成了自己的酒吧,演奏心爱的爵士乐。唯一的遗憾只是两人没有在一起了,而且这还升华了这段爱情。没有了生活的鸡毛蒜皮,而是成为了“你是天边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只留下隽永的“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的那种不朽爱情。这多多少少冲淡了影片之前努力营造的深度。

洛杉矶满城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有几人有这样理想的结局?多少天赋和努力都不缺的人在洛城仰望着星空,荒废了几年宝贵光阴,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偏远到只能用县图书馆对面来定位的老家?

但这种圆滑处理并不能怪导演,因为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导演自身经历的影子。伟大的故事都是有自传性的,热爱传统爵士的男主角和热爱老电影的女主角其实都是导演本人,甚至可能他也有一个电影中米娅在试镜时描述的巴黎追梦的姨妈。

更让人唏嘘的是电影里的爱情也有导演本人的影子——导演的前妻正是本片的执行制片人。哈佛毕业,才华横溢,拍第二部长片就能拍出如此高度的导演也正是洛杉矶满城寻梦人中,那个实现梦想的极少数。

事实上,这部电影对他来讲也是梦想照进现实。这个本科时就构想出的故事在拉投资时四处碰壁后,他用一部《爆裂鼓手》一举斩获了三项奥斯卡提名,也为《爱乐之城》的制作打开了局面。他有资格用这样一部电影告诉大家,只要足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想,《爱乐之城》这个故事应该有另一个结局。五年后,米娅并没成为名演员,塞巴斯蒂安也没开成梦想的酒馆,他们都离开了洛杉矶,各自结婚生子,生活归于平淡。他们也许相遇也许没有,但是对于曾经努力追梦的往事,对少年时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并不后悔。 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最可能发生的结局,但我们并不要看这个结局。

毕竟,这是电影,而电影本身也是La La Land的一种,到不了洛杉矶、纽约或巴黎的我们,需要色彩鲜艳的梦照进惨淡的人生,然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