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到如今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五帝”来历也许是“五行”说。按“五行”排列“木、火、土、金、水”,这就有了“(木)东郊青帝(伏羲)、(火)南郊赤帝(神农氏)、(土)中郊黄帝(土)、(金)西郊白帝(轩辕)、(水)北郊黑帝(颛顼)”,还相应有祀星于七宿,祀星依次排列为:“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
在秦朝以前,祭祀比较混乱,秦始皇不满,要搞成统一模式“五方上帝大祭祀”、“山川五岳”结束了混乱的局面,规定“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等”。有很多术士参与,神仙迷信色彩浓厚,闹了不少矛盾也结了怨。整半天不知咋的,五行改四季了,丢了一个。
到了汉初,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结果是把黑帝颛顼整没了。其实,另有解说是颛顼承上启下,上为炎黄,下为尧舜。按吕不韦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
事实上这五帝说法不一,汉武帝时这官方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且规定每年祭祀时间不在清明而是在阴历四月的孟夏,啥时孟夏?唐代有诗为证: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关于“五帝”,民间倾向于,一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二曰: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等。其实,这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传说是关联的。先说“三皇”,再说“五帝”。不过,“三皇”的说法也不相同。
比如,“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取《尚书大传》)。这就说,这“三皇”是从华夏祖先从“钻木取火”开始,到农耕时代(即“燧人氏”经“伏羲氏”到“神农氏”)。更为远古的,“盘古氏”、“有巢氏”、“女娲氏”等就不算其中了。哈!一句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俺喜欢这个说法,比较科学的。
再取“黄帝”作为一个转折点,再往下说就比较通顺了。那么,这就是“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就不是祭祀意义上的五帝,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了,有浓烈的文化意义的起始。那么这“五帝”有啥关系呢?
《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好在河南安阳有“内黄二帝陵”,这里就安葬着“颛顼”和“帝喾”两帝。清明一般都祭奠五帝之首的黄帝,而全国范围去“内黄二帝陵”祭奠就少许多。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其父“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不过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颛顼之后,那为何不直接称黄帝之后呢?也许是他为了表明他与当年楚王是同族(高阳氏)?也许也没那么简单。
颛顼是高阳氏,而帝喾高辛与颛顼同族,又称颛顼是帝喾的伯父,但帝喾也组建了自己的氏族叫“高辛氏”。传说是这样的,帝喾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商丘)。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然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并且这二帝时期是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其治国方略是:“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
那么到了尧舜时期,那就是农耕文化飞跃的时代。不仅继承三位先帝的养性自律、大公无私、倡导诚信、明察善恶等美德,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尚书·尧典》中首先制定历法,敬授民时,颁布天下,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万邦和睦,友好交往,部落联盟,天下为公,大同时代。
其实先秦时期的“儒家”与“墨家”也都以尧舜为号召,唐尧也就成为古昔圣王,与精神的始祖。俺也经常说,历史上“三儒与两孔”,这三儒就是“先儒、孔儒与后儒”,从“孔儒”开始把“先儒”给搞歪了,人心不古啊!
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这“五帝”之后的中国。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这就是“孔儒与后儒”,可悲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