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图片】【我和我的祖国】马敏泉:33载守卫蓝天白云
马敏泉(左二)在工作中。 兰州市环境监测站提供
"从环境污染蔓延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到环境污染加剧和规模化治理,到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并发展,再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成熟,全面、深度治污,从1985年我从事环保工作以来,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逐一见证并参与其中。
这是一场经济与环保角力的持久战,从现在我们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来看,祖国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决心和硬气令世人惊叹!"56岁的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马敏泉如是说。
"作为基层工作者而言,对监测工作兢兢业业,每一个数据都做到准确无误,给决策者提供最科学的依据,这就是实际行动吧!"
亲历环保四个阶段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马敏泉收获了两个荣誉称号。一个是"兰州好人",另一个是中国"2018最美基层环保人"。
他开始从事环保工作的1985年,当时国家环保发展的现状是: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已经颁布,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制度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开始形成,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另一方面,我国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势严峻,但当时受科技发展水平、国力制约和管理不善等原因,环保工作阻力很大。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
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提出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人们开始从思想上重视环保。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建设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一路走来,环保工作者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就想,一定要把这来之不易的环保政策落实好。作为基层工作者而言,对监测工作兢兢业业,每一个数据都做到准确无误,给决策者提供最科学的依据,这就是实际行动吧!"马敏泉很低调也很实在,他说,从兰州市环境监测站水质分析室、大气室、质量控制室,这个初心他都不敢忘。
亲历兰州"摘黑帽"
兰州,地处西北高原盆地、老工业基地、脆弱的生态、冬季静风等多种因素,使这里一度阴霾笼罩、屡屡上榜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马敏泉讲,在我省打响的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中,大家干劲十足,决心要让兰州重现蓝天白云。"大家都知道兰州污染最严重的区是西固,因为这里分布着多家大型企业。2013年我负责在西固区污染源巡查整治时,为了做到随叫随到,就带队横下心驻扎在那里盯着。白天黑夜对区内企业轮番巡查,从10月份开始至次年3月底结束,情况紧急的时候几十天不回家。"
"兰州蓝不是某个人能凭一己之力实现的,要靠团队合作。体现在自己身上就是要技术过硬,要乐于帮助同事,只有大家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都提高,梦想才成真。我经常给同事讲一句话,既然干了环保工作就要对得起群众和政府的信任,要对得起环保工作者这个身份。"
2016年,马敏泉拿到了一枚由环境保护部授予的"从事环保工作三十年纪念奖章",他视若珍宝。他说:"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国家都看得到。"
向世界发出"兰州声音"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 全球瞩目的世界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与国内外嘉宾分享大气污染治理做法和低碳城市建设愿景,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的"兰州声音",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并荣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中国低碳联盟、美国环保协会、中国低碳减排专委会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那一刻我真为环保人骄傲,为兰州骄傲,为祖国骄傲!"马敏泉想起这个场景,依然热血沸腾。
持之以恒,终有回报。兰州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把治霾蓝图变成蓝天白云。马敏泉为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感到莫大的欣慰。
2013年和2014年兰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由全国末位上升至中游,2015年12月17日,国家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兰州市空气质量新标达标总天数达到250天,完成月度和年度排名均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
但是,环保监测之路敏感而漫长,马敏泉每天要面对的工作依然具体而细微,每一组数据、每一次分析,依旧还是要秉持谨小慎微的原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