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赵构后悔过吗】岳飞要是不死 凭他一己之力 真能直捣黄龙么?
看问题的描述,题主对史实的理解恐怕有偏差,所以导致问题就有些。。。厄奇怪:
岳飞1140年的北伐本来就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要去直捣黄龙的。如果一己之力仅指他本人所率的神武后军的话。
事实上岳飞的北伐战略是个非常宏大也酝酿了很长时间的战略构想,要做到“直捣黄龙”、彻底消灭金国,除了对本军的各方面军事能力要求极为苛刻外,还要求连本军在内至少20万的兵力,要求友军的协同,要求敌后义军和敌占区百姓的支持,要求“陕西五路叛将”的反水,甚至要求“大辽有可立之形”,也即需要金国内部、后方的各个被压迫民族起来反抗。当然,还要求一个不求英明神武但起码不会干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儿的朝廷。
不过在1140年,岳飞这些要求除了最后一项基本都得到了满足。所以当时“直捣黄龙”确实是能够做到的。只是这样的情况下还算不算“凭一己之力”达成“黄龙痛饮”成就,就要看个人对“一己之力”的定义了。
至于他这些要求具体怎么满足的满足到了什么程度,见如果没有干扰,岳飞能打拼到哪一步?的具体论证部分。——这个答案在探讨一些主要争议点(如战术、兵力、后勤以及整体国力对比之类)的时候,也把当时整体的宋金形势和整条战线的情况尽可能简略的介绍了一下。
希望感兴趣的知友能借此了解一些基本的史实,以免讨论时在一些其实是假问题的问题上浪费脑力。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说实话就是花了太多精力在这样的问题上。——第一因为富平之战对川陕战区的伤害和对后勤运输难度的考虑,西线原本就不是岳飞选择的进军路线,而且这个决定在1136年后就定下来了;第二1140年岳家军北伐时,西线和东线的金军正分别和川陕宋军、韩世忠部拉锯,根本无暇回援兀术。
而且岳飞在组织中路突破时已经分兵保护了左翼。加上川陕宋军作战给力,占据了华县一带和陕州,把川陕战区和中原战区连成了一片。这种情况下西线撤离喝部想出潼关攻击岳家军侧后方基本是不可能的。何况这两部其实也称不上大军。
撤离喝部兵力还多一些,东路的聂李孛堇部顶多3万余人。而且不要说隔的老远的聂李孛堇和撤离喝了,时任金军三路都统的完颜阿鲁补当时就在应天府,兀术召他回东京合兵时都“以敌在近,不赴”。
近在咫尺的尚且如此,东西两路的情况可想而知;第三兀术的后撤也不是战略性后撤,完全是准备放弃燕京以南跑路回塞外的节奏。但是按朱仙镇之战后的形势,他不出一个月内就会被岳家军和敌后义军合围歼灭。——卫州、相州、大名府、冀州、赵州这几个河北交通干线上的重要枢纽当时已经被受岳家军指挥的义军控制,其中挺进怀、卫的梁兴部和收复赵州的乔握坚赵俊部都是由直接在岳家军中任职受过训的将领统帅的,战斗力已经不是一般民间义军可比。
如梁兴部就在进军卫州途中击败了金军一万五千人,杀敌近八千。这样的形势再结合当时河北的要道路线图看一下,很容易看出来是金军在战略性后撤,还是岳家军在战略性合围。
总之有些答案的思路是对的,结合地理条件分析军事行动也是对的。但史实了解的太少了,所以导致很多设想脱离了当时的具体形势。
顺便借个地方继续贴答案。那边那个答案因为知乎字数限制还剩两节没贴完。好在这两个问题本来也相近,而这个问题下的个别回答里对金佗相关记载的质疑又很典型,所以这里就接着那边继续贴第4节和专门讨论金佗可信度的第5节。如果想看军事和后勤方面的分析,请转如果没有干扰,岳飞能打拼到哪一步?
(接如果没有干扰,岳飞能打拼到哪一步?答案中的第3节)
4、一个尾巴:赵构为什么要下十二道金牌、岳飞为什么会服从命令撤军以及其他。
以上1140年岳飞到底能不能拿下河北、燕云就算说完了。然而还有一个问题,虽然问题并没提到,但恐怕还是不能避免被追问:
既然形势这么好,赵构为什么还非要逼令岳飞撤军?岳飞又为什么非听不可?
这里得提示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岳飞所部的捷报从中原前线送到临安行在,即使以当时最快的递送速度,也需要10天左右。这个传递速度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赵构在七月十一日前后被秦桧撺掇连下十二道金牌的时候(注:十二道金牌不是传说而是实有其事,《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的记载,和岳珂在《金佗粹编》卷8中所说的“一日而奉金书字牌者十有二”相契合,足可取信),还没收到岳家军七月八日郾城大捷的捷报;而等收到捷报以后,赵构面对空前的大胜也有所动摇,先命令自己的亲军将领杨沂中率军北上,接着又允许岳飞暂止班师,“与杨沂中、刘錡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金佗粹编》卷3高宗宸翰七十)。
——也就是说,在岳家军所获战果的鼓舞下,赵构本人也起了恢复之意,而不存在什么怕钦宗回来或者怕花钱的顾虑(为什么不怕二圣回来可参考: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吗?)。毕竟这简直是臣子拱手送上门的千古功业,即使一心偏安如赵构,也还没到面对如此大的便宜都毫无所动的地步。
但问题是,在赵构于七月十八日下的“暂止班师”令传下去之前,他七月十一日左右下的那十二道金牌已经于七月十九日或稍后一点的时间到了岳飞军前了。而且结合后来的同类事件看,这十二道金牌很可能是越过岳飞,直接发到了其下辖的各军统制手中(岳家军全军分为十二军,参与此次北伐的有十军或十一军)。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岳飞之后吴璘的遭遇:1141年秋也就是岳家军北伐的次年,吴璘率部主动出击金军,在取得剡家湾大捷后包围了腊家城,困住了近3万金兵,结果却在即将破城全歼敌军之际,收到了朝廷勒令他“撤兵归戍”的金字牌。
其实按宋时制度,这道金牌本来应该先发给当时川陕战区的最高负责人、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但是由于胡世将抗金态度一直很坚决,秦桧担心金字牌到了他那里会被找借口迁延,所以越过老胡直接发给了正在最前线作战的吴璘。
吴璘无奈之下含恨收兵,而胡世将得知这事以后大为光火,连呼“何不将金字牌且来世将处耶”,最后一腔怒气无处发泄,只能尽斩吴璘擒获的金军以泄愤。
——两相参照,岳飞北伐时兵威更盛,职位权限也比吴璘高的多(吴璘当时尚不是西线宋军主将,与杨政、郭浩等人平列)而与胡世将相当,所以生怕宋军北伐成功、使自己不能再“挟虏要君”的秦桧,很可能是在岳飞身上就用了这招,后又如法炮制给吴璘的。
当然即便没有越级发送,以岳飞当时的处境,他也很难抗拒十二道金字牌的严令以等待赵构随后的“暂止班师诏”。一日内下十二道金字急脚递勒令撤军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说明赵构以及宋廷中枢在秦桧掌控下,行为已经没法基于常理来进行判断了。
而岳家军再勇猛无敌以一当十,钱粮还是得靠后方供给。如果抗命继续打下去,朝廷会不会完全断掉岳家军的后勤供应,甚至有更为严厉的举措?还是能回心转意顺水推舟,同意继续进军?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变数太多,而一旦是前者,那么后果于国于军于民都是无法承受的。
归根结底,一个“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不能“系中原之望”的朝廷,必然导致“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的结果(《金佗粹编》卷10《南京上皇帝书略》)。只是岳飞早在13年前的上书中就指出的道理,如今却在时势的阴差阳错下,应验在了自己身上,而且后果比赵构登基之初的局面更恶劣百倍,这实在是太像历史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
不过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岳飞被迫从前线撤军后,派大军保护跟随岳家军南迁的中原父老返回鄂州驻地,自己则奉命取道顺昌赴临安朝见。结果就在赴临安途中,岳飞遇到了传送诏命的使者,接到了赵构前几天刚刚传下的“暂止班师”诏书。
之前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连发的严厉诏令,这时又轻易收回,但兵机已经全被错过,覆水难收。三军将士“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无一肯回顾”的忠勇奋发犹在目前,撤军之时蔡州士民“相公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念,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的责备哀求尚在耳畔,悲愤内疚交织之下,为方面大帅后人前一向“性严重”“语不轻发”的岳飞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对随行的幕僚将佐发了牢骚:
“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乃是真理一般的存在。。。
这要还不叫被拖累,这世上恐怕也没多少事情可以算被拖累了。
只是比猪队友坑爹更悲哀的是,很多时候很多条件下,人其实是来不及或者没法选择队友的。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另外一段故事了~
5、尾巴之后的一个补丁:第二节的分析为什么多取信《鄂国金佗粹编续编》
说这个事情之前,还是要先明确前提建立共识:
1)《宋史》著于元代,成书仓促,很多篇章都直接照抄南宋资料。如《张浚传》抄张浚行状,《韩世忠传》抄韩世忠神道碑,《岳飞传》抄岳珂所著《金佗粹编》中的鄂王行实编年,《洪皓传》抄洪皓行状等等,只要并读原文就很容易看出来。
而行状和神道碑的执笔人,或生前与传主有私交,或和传主后辈有人情关系甚或有丰厚的润笔费,换句话说大都是 “家传”。如宋史中《张浚传》抄的《张魏国公行状》,其主笔人是朱熹,而朱熹写作时用的资料,都是朱熹的密友、张浚的儿子张栻提供的(见《朱子语类卷131中兴至今日人物上》)。
所以单凭“私家撰述”即认定岳珂所著的《鄂国金佗粹编续编》不可取信,甚至直接贬为“孙子吹爷爷”的书,既不公允,也不专业;
2)判断史料记载可信不可信,不能以有无明显的立场、观点和情绪为标准——实际上这世上很难有毫无任何立场归属和个人判断的人,喜欢标榜自己“没有立场”的,往往只是想否定另一种自己不认可的立场而已。所以单纯以“有无立场”来判断史料记载可信度,且不说现实中其实无法操作,即论本身也是一种立场压倒事实,价值判断压倒理性认知的行为。
3)综上,靠贴标签认标签看表面文章,都不足以判断史料记载可信度。能判断可信度的、比较靠谱的认识方法,是考证。而考证的途径之一,则是比对相关史料,看记载是否契合,或者再结合其他历史事实作合理推断。但无论哪种,都是以大量阅读为前提的。通往真相的道路没有捷径。
4)具体到问题所涉及的这个时段,最基础的史料就是《鄂国金佗粹编续编》、《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会编》成书于1194年,《要录》成书于 1200年左右,都与成书于1203年的《鄂国金佗粹编续编》同时但稍早。也就是说岳珂在著述时,基本是来不及参考这两本书的。所以考校岳珂记录可信与否,方法之一就是对比这三方的同事件记录。
以上,如果要讨论的话,这四点是前提,也是交流的基础。
而要具体分析金佗所记岳飞战绩可信度的话,还有一个事情必须交代,就是秦桧在第二次为相之后,很快派党羽(先是沈该,后是他的便宜儿子秦禧)控制了史馆,大肆销毁不利于他的记录,从而导致南宋初的官方历史记录难以取信。
至于他干这件事儿拼到了什么程度,这里只举两例:一是秦桧早年有个比较知名的“正面事迹”,就是他曾经在金人占领东京时冒死上书“乞存赵氏”。但实际这个上书的内容,是秦桧二次为相以后伪造的(原版上书《大金吊伐录》里有原文,完全是见不得光的黑材料)。
然而当时和秦桧同经此事的户部侍郎姚廷晖之子姚宏知道这事儿的底细,后来还在对朋友吐槽时明说秦桧伪造上书,“更易其语,以掠美名,用此诳人”,结果被人密报秦桧,不久就被扣了罪名下大理寺狱,死于非命(此事具体记载见《挥麈后录》卷11《秦会之以姚宏不签名卒以祈雨死大理狱中》)。
二是秦桧第一次为相被罢后,照例有一份贬官制词(制词约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公报),而负责写制词的高宗近臣綦崇礼一直恨秦桧恨的牙痒痒,于是在制词里不带脏字儿的把秦桧骂的狗血淋头。
秦桧复相后对此耿耿于怀,在1155年病死前夕,还派台州知府抓捕綦崇礼的家人(綦崇礼本人已过世),想毁掉赵构当初命綦崇礼写制词的手批和制词底稿。
以秦桧对历史记录的这份执着和热情,岳飞相关的档案文件会被如何对待可想而知。事实上由于岳家军的战功直接危害秦桧“挟虏要君”的相业,所以秦桧复相后,岳飞送到朝廷的捷奏就已经开始被“辄湮没其实”;待被害后,一应文书记录更是被毁抹殆尽。
同时由于秦桧深恨岳飞,连“岳州”“岳阳军”都要改名为“纯州”“纯阳军”,所以当时的士大夫在各类文字中也不敢再提岳飞事迹。如前文引过其著述的名士汪若海,死在1161年,其时岳飞尚未平反,所以其行状在叙及南渡初宋军平流寇事时,其他各路匪患都特别写了是哪员将领平定,唯独到曹成时却只写了一句“曹成走广而复降”(《宋史》卷163《汪若海传》)而实际上曹成正是被岳飞领兵一直打到广南(今广西北部)剿灭的。
再如岳飞心腹幕僚之一黄纵的墓志(黄纵也病逝于1161年),在叙及平杨幺之战时,也只字未提岳飞,不知道的乍一看会以为杨幺是黄纵一个人搞定的;还有一个更典型的,是长期羁留金国的洪皓(洪皓病逝于1155年),其去世不久后写成的行状里,写了很多1140年金国接连战败后濒临崩溃的状况,但只提顺昌之战未提岳飞;然而到了岳飞平反后,其子为其整理《鄱阳集》时,就敢于收录记载“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和“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鄱阳集》拾遗《蜡书》)的书信密报了。(顺便一提:金人在得知岳飞被杀后大肆庆祝这个场面,对洪皓的精神刺激相当大,以致其归宋后某次面对谈及时,居然当场失声痛哭,搞的赵构极其尴尬。
后来洪皓终于因为在金国多年知道的黑历史太多又管不住嘴,被秦桧弹劾外放到偏远地区安置了,最后“不死于敌国,乃死于谗慝”~)
旁人著述尚且如此,1140年岳家军北伐捷报这样的关键性档案当然更不能放过。这一批文档里面,目前已知毁弃状况大致如下:
1)郾城大战和颖昌大战都只有第一封捷奏,而且郾城大战仅存的捷报也不全,本应有的后续捷奏亦全被销毁。
郾城大战捷奏现只有发于大战结束当晚(七月八日)的一封,且文字明显不全(此战报中先说到敌军有一万五千余骑,“寻遣背嵬、游奕马军”迎敌,但接下来却无骑兵战况描述,而是马上就接“将士各持麻扎刀。。。与贼手拽撕劈”一句,后者显然是步兵的战斗情况,但又和前文格式不一致,没说步兵接敌时间和敌军数目。
前后对照,文字断裂很明显,同时也与《紫微集》梁吉等转官制词中对骑兵战况细节的描述(即前面引过的“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对不上——制词是根据战报来概括内容、润饰文辞的,所以不可能制词里有细节而捷报里无细节)。
但赵构针对此战下的诏书却有两道,其中第二道诏书中“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一句,无疑得自捷报中的描述,但在第一封捷报里又全无类似字眼,显然或者第一封不全,或者第二封被毁,或者两者皆有。
而颖昌大战的第一封捷报,其中明确有“见行根刷,续具数目供申次”的字句(《金佗粹编》卷16《王贵颖昌捷奏》),显然应有第二封甚或更多捷奏,但现在也只能找到一份。
2)收复蔡州、牛皋于汝州、河上两次破敌、统领孙显于陈、蔡间大破裴满千户、牛皋在朱仙镇后“战汴、许间,功最”的捷奏都没了。
这里面值得特别说一下的是牛皋“战汴、许间,功最”(《宋史》卷127《牛皋传》)的捷奏,此战发生在颖昌大战之后,而且明言是“汴、许”间,即自颖昌进军开封的途中发生的,同时也与《要录》卷136、《宋史》卷29《高宗纪》、《会编》卷208《林泉野记》中牛皋“败金人于京西、又败之于河上”的记载契合,因此是朱仙镇之战确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此外牛皋因此战战功,升到了正任承宣使,下一步再升就是宋人武人荣耀的极致“建节”。——岳飞当时手中握有宋廷在开战之初颁发的一千多张空白官告,其中任承宣使的只有三道,到七月十八日为止只给了牛皋一道,可见此战战功之著。但这封捷报也不出意料的没了~
3)除了捷报之外,秦桧连自己的文胆张嵲主笔的岳家军立功将士转官制词也没忘记删。
由前引的梁吉等人转官制词可以看出,制词这种文件,是可以透露战果和具体战斗细节的,所以这一批文件存活的也不多。上条说的牛皋升任承宣使的制词就没有,其他人的也大多不存,能在《紫微集》里找到的,只有郾城大战中功劳较小、仅转官一级人员的转官制词、抚恤杨再兴等人的制词,以及没有写太多交战细节的《岳云为与番人接战大获胜捷除左武大夫遥郡防御使制》。
——如此大规模的删毁,再结合之前所提到的、秦桧对自己所创黑历史的执念,其实岳家军1140年的北伐战果到底大不大已经可以判断了。——如果不是空前的大捷显得秦桧费力促成的撤军与后来的和议格外可笑,他根本不必花这么大力气来做这个事儿。这么多相关文件,而且文出多头,存放收录的地方也不同。那时候又没电脑管理,不是按个delet键就能解决的~
当然要具体分析金佗的记载,也不能光拉秦桧删毁史料作对比,还是要对比其他资料。这里还是先举颖昌大战为例:颖昌之战,王贵的第一封捷奏本来报的是杀敌五百,夺马三千,但岳珂在行实编年中则说的是杀敌五千。很多人就是据此说岳珂注水吹嘘。
但是前面说了,第一颖昌大战的捷报,很明显不全,所以原本就不应该凭第一封捷报里的“杀敌五百”估计战果;第二,王贵的第一封战报里明确写了金军此战中有骑兵3万,岳珂的行实编年则说“敌军十余万,骑3万,”这个步骑配合比例是符合当时战术规则的。
而如此众多的兵力,加上王贵捷奏中所说“杀万户一人,擒千户五人”的初步战果,和金军“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伯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斗战之尸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的军法,不可能只杀敌五百就令敌军退却。
再有前面所举的《紫微集》所录岳云转官制中,在颖昌大战中率骑兵率先突击敌军、出入敌阵数十合的岳云,由战前从七品的武显大夫(武官53级官阶中的第17阶)升为左武大夫(第13阶),一步跨入“横行”(宋时制度,“横行”官阶不能双转,也不归入武将磨勘之列,必须颁布特旨才能授予)行列,足见战功之突出。
所以综上种种,再结合宋时的军事、官制常识来看,反而是岳霖岳珂通过“遍访遗卒”、宿将所得的战果统计,更符合当时的军事实际。
再有通过李宝游击京东和杨再兴小商桥之战的战果比较,也可以看出岳霖岳珂父子所著的《金佗粹编续编》,在记叙岳飞战绩时已经相当严谨了。——李宝游击京东之战,金佗续编卷19收录的《鹘旋郎君捷报申省状》中只说“夺马一千匹”,而杀敌则“不知数目”,所以粹编卷8行实编年中也如实记录,只说斩将情况,没有说杀敌数字;反倒是《会编》卷200《李宝行状》、卷207《岳侯传》、卷208《林泉野记》,《要录》卷135绍兴十年五月辛卯条和《宋史》卷29的《高宗本纪》都记载说此战李宝“杀数百人”(这个杀敌数 夺马数,对李宝这样的游击突袭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战果了,李宝后来也因此战战功转官)。
至于小商桥之战,《金佗粹编》中的记载是“杀虏两千余人”,而《三朝北盟会编》卷204则记载是“杀数千人”,岳珂的记载反而是相对低的。两相对照,足见战果统计上金佗并无肆意鼓吹、注水虚报的弊端。
其实说到底,岳霖岳珂父子编纂的《鄂国金佗粹编续编》,因为要替之前官方尽力打压的政治犯洗冤,盯着的人很多,写作严谨程度本来就不是其他中兴人物的家传、神道碑、行状之类可比。如其著作中大量收录、征引的诏书、省札、公牍都属于一手原始档案,在当时不可能造假,也是其他名人的家传、行状里所罕见的。
再有岳珂书中还收录了很多别家著录,如《续编》中《百氏昭忠录》14卷收录的诸多文献,就不是岳珂所写,而是当时亲历者的回忆录或者别家史记,本来就不属于“私家撰述”。
还有一些通过访谈当事人记下来的交战细节,也符合当时的军事实际,绝非枯坐书斋并无战争经历的文人想象可得。所以今人如果仅凭对编者立场的揣测就弃之不用或者断言某条记载不可信,无异于弃珠玉而就鱼目。
这就是为什么答案第二节在分析岳家军北伐战况时,采用的基本都是金佗中记载的原因。——顺便说一句,金佗本身是珍贵史料、即使写专业论文也可以直接征引这一点,专业的宋史研究圈也从未否认过。
即使是很多时候脑洞开的有点大的邓广铭先生,当年也只是说岳珂的记载很多地方有夸大,并未说全不能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以王曾瑜先生龚延明先生为代表,大部分学者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金佗的记载可信度很高了。
因此即使专业学者写论文论著,引此集中的史料也毫无问题。事实上,由于岳珂的记载详实严谨,而且保留了大量原始档案,所以不光是研究南宋军事史、政治史需征引此书,就是经济史、社会史研究,也往往要大量引用其记录。
------------------------------------------答题完毕闲扯淡的分割线,可以不看-------------------------------------
最后的最后,因为上面论证金佗记载可信度时多次提到了《紫微集》,忍不住想再扯一点和问题不太相干的:
《紫微集》的作者张嵲,是当时著名诗人陈与义的侄子,早年还曾随另一位著名文人朱敦儒学诗,是南宋初期数得着的才子。但后来进了朝廷秘书班子以后,张嵲和他的老师一样不敢坚持原则,很快成了秦桧的党羽 文胆。1140年兀术毁约南侵,秦桧苦于找不到为之前政策辩解的说词,就是张嵲想到了一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算是给他找了个台阶。
但还是在1140年,还是这个深受秦桧赏识的笔杆子张嵲,突然干了一件于他而言几近抽疯的事儿:弹劾张俊。原因是张俊虽然在刚结束的大战中几乎按兵不动,只在交战初期收复了两座空城,战后却漫天讨赏,光上报的立功名单就有四万多人,还为王德等人求承宣使的官职,结果把专管写制词的张嵲惹火了,不仅公开拒绝写文书,还上书指责张俊“乃擅退军,使岳飞军孤,虏人猖獗”(注:张嵲这里说的是郾城大战前的情况。
当时岳飞确曾多次要求张俊、刘錡部北上,但后来的战况证明岳家军单凭本军力量已经足以击垮金军,所以张俊的避战实际并未影响战局),并且讥讽张俊说:“臣闻向者敌人之来,分为数部,如兀术、韩将军、龙虎大王、三路都统,此敌之大队也。
今俊所兴战既无主名,则是宿、亳城中小小头项耳,此何足言。”“按俊所上有功之士,逾四万人,向使人人用命,两人杀敌一级,犹足以得二万级,不知俊军所得几级耶?”(《紫微集》卷25《为张俊乞赏缴奏》)
作为秦桧的笔杆子和深知朝廷内幕的天子近臣,张嵲的这次弹劾,毫无疑问既违反了秦桧的意图,也和他自己的立场利益不相符,说是抽疯绝不为过。但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抽疯的呢?
——十有八九,是他这时候刚刚写完甚至可能还在写的、岳家军北伐立功将士的制词。前文多次提到过,制词这种文件不是光文辞华丽就可以了,还要根据上报材料,对制词所涉人员的事功进行概括。而在张嵲主笔的那一大批转官制词中,有以实打实的战功升任承宣使的牛皋,有拼掉两千多敌兵以后壮烈殉国的杨再兴高林王兰等人,有与金军骑兵鏖战数十合、“甲裳为赤”的岳云,有游击敌后苦战破敌的梁兴赵云李宝,有多次担任地方官政绩显著、如今却甘为岳飞幕僚还身亲行列立功转官的文臣韩之美,以及其他更多奋身血战的将士。
和张俊报上来的材料、提出的要求一比,反差之大,显然连张嵲这样的也看不下去了。
当然在秦桧已经把持朝政的环境下,张嵲这种不理智的做法肯定要付出代价:他弹劾张俊还没结果,万俟卨就在秦桧授意下弹劾他“刚听说金军南侵就请病假呆家里不上班不知道想干嘛”,最后丢了中央秘书的大好前程,被撵出朝廷闲居长毛去了。
不过比起后来同样是突然反水的秦桧党羽何铸,张嵲还算比较聪明的,没有彻底放弃治疗:1148年,不甘心离开中枢的张嵲再次发挥自己能写的特长,向秦桧上《中兴复古诗》歌功,果然重新被召用。虽然随后张嵲就“会疽发背,卒”,实际没能享受这次奋斗成果,但好歹也算是重回队伍了~ 而他之前主笔的那批岳家军1140年北伐立功将士转官制词,也秉承秦桧的意思,大部毁弃或是没有编入他的文集《紫微集》中。
只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好,时人后人的起潜发微之力超过了某些人的估计也好,他和秦桧的这些努力终究是效果不著(虽然也不是一点用没有~),《紫微集》中那几篇幸存的转官制词,以及抹去其他岳家军将佐转官文书这个行为本身,还是在其他资料辅助下,成了岳家军1140年北伐战果辉煌的旁证之一,屡屡出现在各种研究岳飞及南宋初军事形势的论著乃至网文中。
张嵲若能有知于此,会是何种心情,实在是大可玩味的事情~
此外当时还有一群和张嵲一样纠结的人,就是与岳飞交过手的金国勋贵们。尽管1140年的北伐中,岳飞最终因赵构秦桧的掣肘功败垂成,但即使截止到朱仙镇的第一阶段战果,也已经让金国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差点丧师亡国的惊悸,直到1162年完颜亮北伐时还未消退,以至当时的金军士兵在私下议论宋金交锋旧事时,依然流传一句口头禅:“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而在《金史》当中,金国的历史记录对1140年与岳家军的交战讳莫如深,特别是兀术本人的列传中,几近只字未提,更无任何具体战况的描述。
但诸如“遣孔彦舟下汴”这样明写战功、实露败绩的记载,却反而透露了比宋方资料更劲爆的信息。当然更好玩的,还是《金史》里有好几处的“击败岳家军”和“到处都有岳家军”的记录。
——比如《金史》卷84的《完颜奔睹传》,描写1139年完颜奔睹在东平击败岳家军“十万大军”的战况极详细,但实际上,1139年宋金并无大规模战事,山东东平也远离岳家军防区,完颜奔睹遭遇的,顶多是打了岳家军旗号的民间义军而已;再如前面所引《宗弼传》记载的“(1140年)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也是这种情况:河东北路王忠植率领的这支义军也不曾受岳飞领导,多半是自己打了岳家军旗号以吓唬金人。
又或者,即便没有打岳家军的旗号,在当时的金人以及稍后的史官眼里,凡能让金军头疼的,都统统是岳家军吧~ 和岳飞死后金人闻讯“酌酒相贺”、二十年后尚传言“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六十多年后还要拿岳飞“威名战功,曝于南北”而被诛作例子招降吴曦,以及秦桧大肆销毁相关历史记录生怕有所遗漏一样,这是千载之下透过文字也可感受到的深深恐惧,同时也是比直书其事更有力更无从遮掩的证据。
无论那些论证当年失地不可复、宋军战功都是虚假宣传,甚至和议有益于国计民生、秦桧赵构英明神武的声音多么聒噪,它们都始终呆在该在的位置上,晦暗却笃实的身影背后,是历史叵测冰冷的笑意。
以上本题和前引的某个相近问题答完。
但我不晓得会不会有人继续追问形势这么好赵构为毛还非要议和,为什么非要杀岳飞。。。
为了防患于未然。。再放一个链接: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 如果确实对这个问题这段历史有兴趣,可以与知乎上的这个长答案对看。——友情提示这篇更长。因为实在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所以如果没时间就算了,但如果想讨论的话,请务必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