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寒采访 专访《喜马拉雅天梯》导演萧寒:拍不到的遗憾 也是纪录片的魅力
但我还带有一种理想,为什么纪录片不能够堂堂正正的在电影院里放,让大家买电影票进来看呢?我从拍的时候(12年)就申请了电影拍摄许可,也不知道最终能不能进入,但是先申了再说。因为也是比较特殊的西藏题材,我们申报等都还需要各种支持。到后面,西藏自治区宣传部、北京市委宣传部,都很支持。
我们国际推广策划的,包括苏影老师——《西藏一年》的导演,听到这个选题之后,说“我能支持的,一定全都支持”。现在BBC、NHK等那么多电视台买我们的片子,都源于他的帮助。他还推荐了《西藏一年》的摄影师——扎西旺家做我们片子的摄影指导。
我们的拍摄地区大部分讲藏语,我们不懂。所以我们的团队要有很多藏族的伙伴,我们的旺家老师、当地的一个执行制片人—石达,几个摄像都是藏族的。这是一个特别棒的融合。与电视台不同,我们的这种组合主观能动性很强,我们三个人是轮流去,但是我们摄影团队一直坚守着。
影视工业网:从一开始就想到要拍四年吗?
萧寒:当时是这样想的。因为拉萨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制是四年,想从一个孩子,从珠峰脚下的村子里进入登山学校开始拍,拍到他登顶珠峰,完成毕业礼的那一天。但是从调研,拍摄,到后期,差不多得八年完成,可行性非常低。不要说用七八年,今天差不多快四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东西,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了。你要是七八年来做这个事儿,这是一个巨费钱的事儿,而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资助你的人会愿意等七八年。
一开始以为是我们找到这个选题,但是越往后,我越觉得,是这部电影自己在引领着我们走,我们在跟随它。这个选题本身的巨大能量就在那呢,不是我们赋予它,而是我们向这个能量靠拢。当时我为什么被打动,就是因为它有能量,然后各种各样的资源、人,都在向这个靠拢。
我们一开始都在拿自己的钱垫,凑不出钱的时候,忽然各种各样的天兵天将都来帮忙。钱花光了,好几个品牌来赞助我们;后期遇到资金和技术困难时,又有另外一个大公司来参与我们的后期投资。
当然真正检验我们是10月16号,电影全国上院线的时候,那才是一个巨大的检验。
影视工业网:总共拍摄周期是多长?
萧寒:一年多,实际从开机到关机,当然后面还有很多补拍,但是正式不间断的拍摄期是一年多,前面调研做了一年,后期做了一年。
影视工业网:钱当然是困难的一部分,但是在创作和拍摄期间,还有很多其它困难吧?
萧寒:先说小的困难。第一个是高原反应。我的助理到拉萨,第二天就肺水肿住院。我和老雷,他到了5600-5800米的样子,我就只能在5200米的大本营,但也睡不着觉。刚开始老雷高原反应也很严重,他就这样打瞌睡。人坐在那,你跟他说,啊?就是这种,一切你的思维都会变慢。在高原,这是首先第一个你要克服的困难。
然后是寻找主角的过程,我们目前片子里的主角是索多,但其实我们拍摄到一半,他才进入到我们视野里。如果是一个剧情片,它前面可能就是白拍了,你换主演了,是不是?但是纪录片,我觉得我们所做的所有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当我们都实际开机六七个月了,才发现我们的主角。
最大的一个问题,你没拍到就是没拍到,你再去演一遍,海拔五千米以上,你如何再现。
实际拍摄中也有很多困难。我们要把电池带到身上,在寒冷高海拔的地方,如何让那个电池多工作一会儿,揣在怀里,用暖宝宝,各种尝试。航拍的飞行器不小心摔坏了怎么解决,设备怎么背上去,都是问题。
后期如何取舍,700个小时的素材,剪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是要炫技,把拍的最炫的那些特殊摄影,星空什么的,当成我们主要的基调;还是选择一个朴素安静的方式去呈现。是讲一个戏剧冲突强烈的故事,来刺激大家,还是一个真实的,平和的方式。
影视工业网:纪录片跟剧情片还不一样,剧情片主线不会变,纪录片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
萧寒:对!你做了一年的调研,可能都推翻,但是你不做,一定更不行。纪录片最大的问题在这,最可贵的也在这,我们所有的这些素材没有一个是浪费的。现在这700个小时的素材,是我们巨大的财富,而不是仅仅是呈现出来的这一个半小时的电影。
影视工业网:这个片子有两个导演,分工是怎样的?
萧寒:我们三个是作为创作主体。他们两个在清华大学教书,我在浙江工业大学教书,我们还有课,我们大学老师有点好,集中忙一段时间,就可以空出几个月时间来做片子了。我又请了一年的访学假,在清华以这个片子作为课题做访学。
为什么建立我们三个人这样一个角色配置,首先是时间轮着去,每个人呆两个月,可以自由根据我们的安排;其次是我们可以共同讨论。我们三个人的性格也有所不同,军建做事很仔细,很能写,把拍摄笔记一弄都是好几万字。我可能更愿意跟大家去交流讨论。老雷给人很有信任感,会让大家心里很踏实。创作中,我偏向于热情状态,情绪比较高亢;老雷是很理性,军建是很踏实。其实我们是非常互补的一个状态。
影视工业网:等于你们没有去的时候,还得做一些后勤工作。
萧寒:对,各种工作都得自己干,我们没有什么分工。比如说有品牌赞助我们,我们都得自己去谈。比如说佳能给我们赞助设备;甚至连保险,我们登山拍摄的保险,是没有这个险种的,但是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险种单独给我们,这个险种从我们拍摄结束之后,这个险种就没了。这种帮助说起来真的太多了。
影视工业网:你们在拍摄过程当中,素材不断的累积,有做跟踪剪辑或者相关吗?
萧寒:粗剪早就开始在做,但是最终真正的剪辑开始是在2013年10月份,这个时候我们10月16号上映是一年时间,直到申请龙标之前,最后一天还在改。
影视工业网:我看片子说用的是4K。
萧寒:实际上我们不能称为完全的4K,片子里4K拍摄的素材,占三分之一,但其实能有这些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在高海拔地区,设备要面对各种恶劣的环境:缺氧、寒冷,包括摄像师本身的状态。所以我们拍摄设备各种结合:C500、C300、C100,5D,加上go pro,在什么地方能用什么拍,就用什么拍。
影视工业网:片子里面还用了很多无人机航拍镜头?
萧寒:因为珠峰真的很美,一定要把这样一种美,尽可能多的记录下来。大本营再往上,那是极少的人可以上去,很多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亲眼看到。那就尽可能的让大家知道上面到底是长什么样的。
影视工业网:我看咱们那边有专门培养两个藏族的摄影师。
萧寒:对,就是高山摄影师。你把咱们摄影师培养成登山队员,登顶珠峰那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把登山队员培养成摄影师。他们也不是没有摄影基础。2008年火炬传递,就是他们拍的高山部分。但因为拍电影的要求不同,扎西旺家老师单独花了三个月来培训他们。开始先拍一些纪实的段落,告诉他们我们想要什么样的镜头语言,跟整个片子结合。他们真的很棒,很成功的完成了七千米以上的拍摄。
影视工业网:特别是纪录片,如果摄影师不知道导演想要的东西,他拍出来的东西,确实不太能用得上。还有一个问题,这个片子有纪录那些普通的登山者吗?
萧寒:当然有。这是一座山和一群人的故事。这一群人面对这座山,内心都不同。比如片中的卜布老师,他都登顶了多少次了,都没有觉得怎么样。但对于一个普通登山者来说,这可能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梦想,当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比如这些高山向导,登山可能就是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而对于僧人喇嘛来说,登山不见得符合他们的信仰。但是反过来,这些登山者,登山前为了自己的安全祈祷,就需要这些喇嘛去帮助他们祈祷,甚至尤其冲顶时,也要在那里诵经,希望佛祖神灵能护佑他们。
大家的这种内心呈现,混合在这样一个时空里,人物、命运、选择、判断、纠结、梦想、激动,各种情绪的综合,也是打动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情的很重要的原因。
影视工业网:片中有没有一些相对比较遗憾的地方?
萧寒:遗憾一定有。剧情片都有遗憾,更不要说纪录片了。我不是说了吗?你没拍到就是没拍到。其实也不能称之为遗憾,这就是它本身的魅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可能就是缘分,你获得的那部分能够呈现出来,呈现出来了,观众又获得了某一点。这一切都是一个缘分,我们和作品、作品和观众、我们和拍摄对象之间的缘分,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场。
影视工业网:剪辑花了也将近一年的时间。最终出来的这个东西,在你看来,是不是真正传达出本来想要传递给观众的。
萧寒:基本上是我们想要传递的一个风格和信息。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少数人喜欢的。当然我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借助这么有力量的一个选题,吸引那些从未看过纪录片,尤其是从未走进电影院看纪录片的人,能够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也许从此以后,你就会产生特别奇妙的化学反应,你会爱上纪录片,会爱上这种类型,会慢慢让这样一个小众的类型片,在电影市场当中有它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