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集

2019-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很高兴我们今天开讲天台小止观,天台小止观原来正式的称呼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个是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著]的,他著作的,书的封面是[宝静法师讲]的,宝静法师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是我的剃度恩师显明老和尚的师父,所以说起来是我的师公,我的师父是天台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于前年圆寂了.[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集享年世寿102岁,那我们在正式开始讲这门课之前,我先讲一件事,和大家分享,我贡献给大家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很高兴我们今天开讲天台小止观,天台小止观原来正式的称呼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个是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著]的,他著作的,书的封面是[宝静法师讲]的,宝静法师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是我的剃度恩师显明老和尚的师父,所以说起来是我的师公,我的师父是天台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于前年圆寂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集

享年世寿102岁,那我们在正式开始讲这门课之前,我先讲一件事,和大家分享,我贡献给大家一件事,关于止观我有一个震撼性的发现,什么发现呢?我们讲止观对不对?这也是佛讲的,历代也都是这样讲止观的,可是我发现,这个止观其实只有观没有止,震撼吧!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集

为什么?这样讲要有道理才行。这是我的体会,首先讲什么是止?止就是止息乱心、止息妄想、止息烦恼;什么是观呢?就是照破、照破烦恼、用智慧之眼或者光芒照破烦恼、烦恼相。

这是佛所说的修行禅定的方法,讲义中五停心观: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那么这个数息观是什么?要治散乱所以是摄心的,它本身就是观;看不净观也是观、慈悲观也是观、因缘观也是观、念佛观也是观。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集

可是你看这个它有一个暧昧的地方,五停心观,什么叫停心呢?停心就是止。停什么心?停烦恼心、散乱心,所以叫停心。这些观法都是为了要停心,停什么心呢?第一个数息观就是停散乱心,止息散乱的。不净观停贪欲心,所以心多贪的人要修——不净观。

心多散乱的人修——数息观。话虽然这么说不过多半众生都应该从数息观开始,因为众生的心最主要的现象就是散乱,散乱心先用数息观收摄了之后,然后心稍微得定了以后、稍微止息,止息就是有点定力,然后在来修不净观去贪欲。

不能马上一下修不净观,没办法,因为你心根本净不下来。第三个慈悲观是对治嗔恚,也就是说嗔心大的人修慈悲观。愚痴心重的人要修因缘观,可是这个愚痴不是说笨的意思,不解因缘义理,那个叫做愚痴;也就说不知因不知果、不明因不明果,或者于因果没有概念那个就是叫做愚痴。而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笨,那是完全两样的事。

一般堪修禅定的人,就用以上四种观法,然后念佛观呢,是治重障,也就是说你如果一直要修禅定都修不来,怎么办呢?为什么会修不来呢?因为障重,什么障呢,容易昏沉,很容易昏沉的人,为了要治你的昏沉障所以要修念佛观。

可是念佛观不是持名念佛,是念佛相好或者是念佛功德、念佛果功德。这种是打坐的不是出声音的,因为以佛果功德就能够把你的昏沉障、暗顿把它去掉。然后还有恶念思惟障,有的人一打坐的时候就会起种种的恶念,不思议就会起恶念,为什么?因为无始来常常恶心,这种人不能一下就修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都不会相应,就必须要修念佛观。

还有一种境界逼迫障,境界逼迫障就是一打坐、一念佛或一念经的时候就会有种种的恶相,有种种的恶鬼、恶神现种种的恶相来吓你。

这三种障象昏沉障、昏沉闭塞障就要念应身的功德三十二相,这个所谓念应身的功德其实就是以观如来三十二相的威力就可以去掉你的昏沉,因为三十二相是光明的。如果恶念思惟障常常都会起恶念、邪念的,就要念报身功德,念佛的三无漏,最思惟,三十七道品,六度,十摄,这是法常。

境界逼迫障多的人就要念法身功德,念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十八不共法。这个叫做外凡三位的第一个修五停心观。五停心观成就以后就进入别相观,别相观的时候就进入四念处,以四念处的别相深受心法各别一个一个去观,这个叫做别相观。

那总相观就是深受心法合在一起观或是象排列组合的,我在《禅之甘露》里面有讲,这本快要出来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心受身法你可以用排列组合也是观身无常,也可以是观身是苦,也可以是观身无我,就是这样。

这四个可以交叉排列的,本来是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这个是总相观。就是你交叉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而且你一次观的时候不是观一个,比如说身、受、心、法都可以观四种现象,这就是总相观。乃至于你观到纯熟的时候可以整个一起观,那可就是真正的总相观了。

我们主要讲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还是观。念就是观,所以在佛法里面念、观、想都是一样的意思,在禅定法门里面。什么叫做止呢?为什么说只有观没有止,因为如何止息妄行,如何止息烦恼,实在没有止,止只是一个观的结果。

用观的手段来达到止的目的,所以止是一个结果、一个目的。譬如说数息观,你怎么样能够让心能摄心呢,你是观出入息对不对?用观出入息的方式把心摄住,摄住以后就叫做止了,止本身没有方法,你没有办法修止其实严格来讲只有观,你在修止的时候怎么样做止的动作呢,不能直接做,用观的动作达到止的目的,所以数息是这样子。

然后不净观称为停心观,意思也是止了,怎么让贪爱的心止息下来呢?用不净的观法去摄心,然后专心专注于种种不净,譬如说九想观、白骨观,这个叫做不净观。

你把心专注摄在白骨上面,观自己右大脚趾头变成白骨,然后清净洁白遍及到整个全身都变成白骨,因为这样的专注以及想象。观想那个想象,什么是想象呢中文很有意思,想在唯识学里面就是能呈现那个相,所以想的作用就是要思惟或是起那个形相的,以想象的方式;这个想象也跟西洋文学或是哲学里面讲的创造一样的意思,可是又有一点点不太一样,佛法里面的想象其实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想象通常用出息的时候观想,先观然后想,观的时候是真正用眼睛看,看完了以后闭起眼睛想那个形象。

譬如说你看一张佛像或者是看一个东西,然后睁眼看闭眼想,利用视觉暂留的作用,那个像还在你心中存着,等到后来睁眼闭眼那个像都一直在,因为本来你看的时候有,然后闭眼的时候你的心也能看到那个像,但是渐渐的那个像会模糊掉,到时候睁眼在看,不管是禅定的观法还是密教还是于乃至于净土的十六观也都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睁眼然后闭眼到后来不用肉眼,光是心里面就存着这个像,就已经存档了,你就二六时中无时无刻都能看到这个像,即使境不现前你心里面都可以叫出那个档案,所以这个叫做观跟想。

注意,可是事实上,这又是一个佛法的秘密,事实上观想他的主要的作用和功能或者是目的,不在观而在想,因为你要说用眼睛观,事实上佛法不是让你肉眼观,而是叫你用心眼观,而心眼观是什么?就是想。所以以唯识学来讲,这个我常常混起来讲或活用讲,以唯识学来讲那个想字第六识的作用,可是你要用肉眼是什么识,是眼识。

所以佛主要是起先利用眼识的方便,引摄到让你入心,而不是往外面,他不叫你一直往外看,他的目的是先往外看观了以后想,就变成返回自心,所以这个叫做内道;只是一直往外看就是外道。

所以有人教人家说:怎么样摄心,就前面放一盏灯然后一直看一直看这样摄心。那样的话不但是不究竟,而且到后来就变成有违佛理。因为什么?因为佛法不在观境,观境只是方便,最后是要观心。

而这个心你没有办法观,那就观心所有法。那么你观了一样外境以后投射在你的心本上,想有一个影像出现,你就去看那个影像这个叫做观。看你心中所显现的影像这个叫做观、也叫做想、这也叫观想。依此自心的观想力就能够摄心乃至于灭罪、开智慧,所以是内教,佛法是内明,是要往内推求的而不是往外一直看外面。

那初发心的时候需要外境来做,但是你要一直练习往内,所以我说那个止事实上是你用种种的观法,不管你观什么,你只有专心的观一个境界,也就是心缘意境,然后去观他、想他、或者是念他都是一样,然后就能够摄心,什么叫做摄心?因为心本来就是一个,为什么要摄呢?依于唯识学来讲,因为心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他有变现成无量的心所有法,为什么会起烦恼,不是心起烦恼而是心所法令我们烦恼。

所以就要把那些心所法收摄起来,然后你就没有烦恼了;你收摄起来那个心所法就不起现行,心所法不起现行那就没有烦恼了。

我们众生本心本来都有智慧光明,《华严经》所谓如来性德,那为什么会看不得呢?就是因为自心所显的种种心所法给障住了,所以我们看不到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收摄这个心以后,也不是把他灭掉,开始就是收摄,你专注一个境界以后,事实收摄这个心也是方便讲,而事实是你没有收摄他。

我们的心有很多的彩色、图样,那些都是心心所法,心所现相就是心相,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众生的心都是散乱的,然后我们说摄心也是有分别的说法,事实上佛法也没有什么摄心,佛法根本不管这些心所有法,而是另外创造一个专心的东西,就是说去找一个境。

譬如说鼻息为所缘的境,你就专心在那个鼻息上,把你所有的心所法都忘掉不要管他,所有的烦恼也不要管他,你就是专心在鼻息上,偶尔你的专心会被烦恼所侵扰然后你会乱掉,如果你一直很坚持的话,要跑掉了再来,跑掉了再来。

就《起信论》所说的心若驰散当即摄来,就是说不是一下就行的,你要一直练、一直练,练到能够专注,因为你心一专注,所有其他的东西,我们这个外面叫外境,还有内境;所有的内境也就是所有的心所法等于就不存在了一样,因为你把所有的心力全部集中在鼻息上,所以你的心力的能量全部集中在鼻息上,于是这些心所法就没有能量可用,他就自然枯萎了凋谢,这些心相就凋谢了。

这六尘,前尘景象就凋谢,所以无形中就好像你摄心,内境就被你消灭了,事实上不是被你消灭是它自己消灭的。

因为你不缘它,只缘这个东西不在给它充电,你若缘它就是给他充电,越缘他的电就多了。就好像心所法这些烦恼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他若哭闹你越理他,他就越不像样;你若不理他让他哭,哭一阵子哭累了就不哭了。同样的我们修禅定也是一样,或是摄心也是一样,你就是专心专注在那个点上,因为心力都在这里,你就没有别的心力用在烦恼上,烦恼就没有力量可以起来。

更进一步讲因为你心所缘是那一点,而你不缘那一些境界,那些境界就失去了被缘,所以他自然就谢去,以唯识学讲就是灭谢。很多的佛法里面的东西,你表面看其实他都是一种方便的讲法,事实上他的道理不太一样,所以我们摄心止息烦恼,事实上你没有止息烦恼,你只要摄心,烦恼就息,那你不能摄心烦恼一定就起来。

还有你要心缘一境,到后来就得到心一境性。什么叫心一境性呢?这个是你所缘境的一点,等到你摄心成功了以后种种的烦恼相都去掉了以后,都不见了,然后你这一点会渐渐的扩大,扩大到你整个心都是这一境,所以叫做心一境性。这时候你的心的性是什么?就是这一境,没有别的性,没有烦恼性、也没有其他的性。

止观的止实在你没有止他,你就是专心的观就对了。所谓灭、断那个事实上都是方便的语词,我再重复一次讲所谓止事实上是专心的观的结果,方便的就称他为止。一般人就没有办法体会那么深,你不这么方便讲的话会很麻烦,就干脆跟他讲说止观,你要止、要观。

事实上只有观,止只是一个结果;止你没有办法修他,你要修的时候要修观。以修观来达到止的结果,然后止了以后更加能修观,开始就修观,中间也是观,后来也是观,那个止只是一个方便语词。

解释观了以后那个心能够很寂静的现象和状态,我有一句话是说事实是为观无止,只有观其实没有真正的止,止只是一个名称。讲一个现象当也姑且称他为止,还有以观成止,所以止要怎么修,所谓的修阇摩他就是止,就是以观修止,止后复观。这就是佛法最宝贵、而且是最困难的地方,也是跟外道不一样的地方。

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法,依靠儒家惩忿窒欲也就是强制的。惩就是控制的意思不是压制,压制你心中的憎恨,憎恨就是嗔;欲就是贪,欲要强力的把他控制住。但是事实上不是好的方法,要有一点抑制力没有错,但你不能一直都是压制,压制久了就会反弹,所以这不是解决的办法。

你看我们佛法是什么?佛法我说只有观没有止,为了要去掉贪、嗔、痴,是用种种的观,而不是真正的去压制你的心,甚至于我可以这样说,先把目前的这些问题根本就不理他,我另开战场、另设一套方便,渐渐那些敌人就因此而消失了。

没有实在的打仗就停了。可是你要真正的去打仗的话,那你就很苦,要跟贪、嗔、痴三毒、五毒去打仗,你怎么打呢!一定打输的了。你用什么打,首先你也抓不到敌人,你看不到他在哪里,然后你用什么也没有AK47你打他不到的,不管你在哪里,我一摄心你就死了就是这样。

我们汇通一下,跟《圆觉经》讲的离幻即觉,离是一个秘诀,菩萨修行用离字一法解决一切问题。相对小乘通常是用硬碰硬的面对面的去作战,菩萨修行就有种种的方便,所以止息灭断离,离了以后你根本就不用去灭他,也不用去断他。

离了那个缘,离了那个境界,他就没有辙了、没搞头了。所以这个离除了身离,还要心离,身心一离开烦恼境,整个烦恼就息了。离开烦恼境、烦恼缘,境缘一离这个法就不起了。因为缘不具嘛!所以这个就是非择灭,不择灭他自然就灭了。

不择而灭之他就灭了,什么叫择灭了,就是一个一个挑出来一个一个干掉。贪抓出来干掉,嗔抓出来干掉,痴抓出来干掉,嫉妒抓出来干掉这样子;一个一个抓出来叫择,一个一个把他干掉叫做灭,叫做择灭。

我跟你讲不要看我讲这么容易,我在初学唯识学的时候,虽然我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光是择灭、非择灭,我查了很多的书还是搞不清楚,古德的书看了没有一个说让我很了解的,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水到渠成我就懂了。什么叫做懂?就是讲了人家也会懂,如果懂了以后讲了人家还是不懂,那没有完全懂,你真的完全懂也会令人家懂,这个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歌者令人记其声,善教者另人记其志。有会唱歌的人,他会教你怎样唱你就也会唱一些。

因为讲到数息嘛,我又有一个震撼性的发现,数息是观出入息吧,是不是出入息。那我在闭关的时候发现,出入息,息有出入吗?我想出入,我的鼻子有没有一个门,有没有一个盖子?没有!如果把门关起来就是门外了,里面就是内了,是不是?然后中间就是隔断的对不对?可是我的鼻孔实在是没有一个门,所以鼻外的空气跟鼻内的空气其实是一体的对不对?原理上是一体的。

我这样讲可能有一点迷惑,善根不够。譬如说西太平洋上面有黄海对不对?再下面有东海对不对?再下来有南海对不对?可是黄海、东海、南海跟太平洋是一个还是分开的?一个嘛,那个水性是不是一样的,一样的嘛!

佛也说所有海的水一样的咸味嘛。更何况太平洋那边的海,只是因为有一个岛把他稍微隔住或者半岛隔住,然后那个地方给它一个名称那好像是另外一个海,事实上它们是一个。同样的了,胶州半岛里面就是渤海湾,但事实上渤海跟太平洋并没有隔起来嘛。

我的鼻子亦复如是,我鼻子外面的空气跟我鼻子内的空气其实是一个,没有隔断的了。跟那个海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有出入呢?于众生业力因缘故而有出入。但是修行人,不管是佛家或是道家也会,修行到入定以后,那个吸就没有内外之分了,所以他能够停止呼吸,事实上他那不用呼吸因为息是通的,他就不用有相的有力气的息的出入来维持,所以你心很静很静的时候,你那个吸的出入很小很小很小,但是就够了。

乃至于到三禅、四禅,有的呼吸就停止了。但事实上他没有停止。

如果以道家来讲,我们是不修道家的,但是道家的道理是说龟息,那龟息事实上也不是什么龟息,也就是说你心很静以后毛细孔呼吸了,你懂吗?所以毛细孔里面皮肤血液毛细孔里面的空气跟大气是一体的没有分开,只是我众生业力妄想业障的关系隔了,所以不要说毛细孔隔了,连鼻子这么大的洞也隔了。

所谓观出入吸实无出入,你妄想分别业障、业力故而有出入。那你不出入也不行,要不然你马上闷死了。但是因为修行的关系,你入定以后就可以不用出入,也是照样活着,那并不表示你没有呼吸,因为大气整个都是你的资源,你根本就不用那么拼命的吸。OK!这是另外一个我的发现觉得很好,不晓得你们觉得好不好?

接着我们就正式讲小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是智者大师这一本书的题目,还有一个是宝静法师讲述的。我们大部分就照这个文字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八个字,是本书的总题,]有一些值得讲的我就多讲,不是值得讲的,你们懂的就带过去。

[此书全名止观下手功夫,]这本书整个都是要我们明了、表明止观下手功夫。[为天台宗初心人修证入道最为切要之法门。]我先交代一声,虽然止观我发现这个秘密只有观而事实上并没有止,都是以因跟果,以观的因,达到止的结果,所以易称把他名为止。

事实上我们套一句《金刚经》的说法就是所谓止观者非止观是名止观,那么为什么随顺众生、随顺世间、随顺法相而名之曰止观。你如果要以最高的议题来看的话,事实上自心本是清净,本自清净能生万法,究竟而言本自清净也没有什么止不止,观是恢复你本心观照的能力,智慧的光明。

如果以性上来讲本心自有光明,根本就不用在添加,不过法尔如是,法相如是,还是要这样修,否则愚痴还是愚痴,迷还是迷呀!不能开悟还是不能开悟,对不对?否则我们为什么不能跟那些祖师一样,这很明显嘛,还是要修,还是要依相上的方便的法门去修,我们也还是一样方便的称他为止观,佛亦如是。

那你想佛难道不知道我体会到说呼吸实在没有出入,他一定知道嘛,还方便说,他依于世间随顺世间说吸有出入,他老人家当然能吸不出入,对不对?所以需要做这个交代。天台宗初心人修证入道最为切要之法门。[此总题八字,于七种立题之中,属于单法立题。

"修习止观"]者,因为天台宗智者大师是很有智慧的,所以他创立了很多的名相,但是我们现在主要学的是法门,所以很多名相我们就这样念过去好了。不用花时间在这个上面。[属单法立题。"修习止观"是法,"坐禅法要"亦是法,是为单法立题。止观法门,为十方诸佛、历代祖师修习坐禅之法要,可谓包括一切。]那么也就是说止观包括一切的了。

[智者大师]他的法号是智顗,[一生所说止观有四种:一名"圆顿止观",摩诃止观就是大止观,摩诃就是大。二名"渐次止观",禅波罗密,禅波罗密的方法就是渐次;摩诃止观是讲圆顿的。三名"不定止观",六妙门就是不定止观。

四名童蒙止观,就是"小止观"。这个都是名相了事实上,我们不要管他那么多止观就对了。[此部止观虽名为小,实大部之梗概,]大部就是摩诃止观,什么叫做童蒙止观?童就是小孩子,蒙就是小孩子还没有启蒙,还是盖住了。

让他启蒙教导幼童的。童蒙启蒙的止观。事实上这个不是教小孩子而是初发心的意思。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什么是枢机?古代的时候门上面有一个圆圈,然后有一个楯放在那里就可以开动,就是现在门用的折页,枢机的意思就是关键,入道的关键。[言称小止观者],之所以把这本书称小止观。是[对于汪洋浩瀚《摩诃止观》之大部而言。]这个[《童蒙止观》,是为初期简略所说的小部]止观,不是对大小而言了。

[夫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法是不会单独起来的,一定好有缘才会起来,缘具而生。仗就是依靠,依靠因缘和合他才能起来。[须知这部止观的产生,不无],不是没有[因缘]的,[盖]因为[智者大师有俗家的哥哥叫做陈针,]智者大师是隋朝的人,那时候当中军参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有一天这个陈针将军在路上碰到了仙人张果老,张果老就对他说:"看你的相貌,你的阳寿已尽了,期月必死。

"期月就是满一个月,满一个月你必死。[陈针听了以后悚然],问寄于智者大师怎么办?智者大师就跟他讲说:你听我的话,去修止就可以免掉很快就死掉。

陈针愿受教,智者大师于是就讲了这部小止观,教他修止观的功夫,于是陈针就专一切实修持,又过了一年又碰到张果老,张果老看到他以后吓了一跳,说你能够不死难道吃了长生不死的药吗?然后陈针就回答说:[弗也,吾弟智者,]我的弟弟教我要学止观坐禅的功夫,所以就能够这个样子。

张果老就说[佛法是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稀有。

]之后过了几年,陈针在梦中见到天宫,书上有陈针之堂,然后十五年后会升到这个地方来。后来这个陈针果然在十五年后,就跟亲戚辞别,临终的时候他就结跏趺坐,安详而逝。所以可以知道这个[止观是智者大师为他的哥哥陈针所说的。]

[然修止观者],但是修止观的人[需要认清宗旨,陈针之所以修止观他的目的是为了延寿、升天。不过是得到了止观的一点点皮毛的利益,]而不是止观的本质的正义。当知智者大师所说的止观,那里说只是为了让人家生天而已,实在是要令众生能够成佛道、了脱生死。

关于这个了生脱死我是不喜欢这个词,我喜欢了脱生死,不知道怎么搞的了生脱死听起来就很可怕。方是大师之本怀,止观的真义是为了要成佛道、了生死的,对了生死就符合第一义谛,何以故,实无脱故。[所以此书于第十章证果文中,详明为了要究竟成佛之果,]止观是为了要得到究竟成佛的果,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

这个[止观的功夫,在四威仪中都可以进修,]那为什么只说是坐禅呢?宝静大师解释的非常好,[因为静的功夫胜过一切。初机人于坐中修习止观,较易得益,]现在的人很容易吹牛,他说我在行住坐卧中修,没那么厉害了!虽然说止观的功夫可以在四威仪中修,事实上其实根本做不到。所以这个只说嘴巴讲讲而已,事实上根本就做不到,你在静坐中能够作止观的功夫就已经不错了。是不是?所以不要光是讲大的不讲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