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姑娘头像】用镜头记录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的壮美故事
4月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文艺片《远去的牧歌》受北京国际电影节邀请在京举行展映活动。此片用诗意的镜头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进行全景式记录与演绎,让观众身临其境般的体会草原牧道和四季转场的原生态魅力。
《远去的牧歌》展映现场(常湘萍 摄)
用四季演绎四十年的草原轮回迁徙
影片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生活变迁。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通过冬、春、夏、秋四季放牧转场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聚焦艰难跋涉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
质朴动人的故事加上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史诗般的画面使得《远去的牧歌》单地区点映电影票房过千万元。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绩得益于创作团队对影片的精耕细作。在影片展映现场,导演阿迪夏•夏热合曼介绍到道:“电影中的特效用的很少,大多数画面是实景拍摄的,。
为了拍摄这些真实的镜头,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后期制作又用了一年,历时三年才完成了影片。影片讲述的是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放牧的故事,因此我们的拍摄横跨四季,调度了数十万牲畜,在拍摄过程中还多次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全组人员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从游牧到定居,牧歌渐渐远去
影片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定格纪录,反映了天山牧民们最真实的生活,虽然电影只有近百分钟,但却让观众们经历了解到了千年牧道的艰难迁徙,见证了几十年来牧民游牧生活的时代变迁。实景拍摄的手法用巨幕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片中宏大的场面令人震撼,影片展现出的人与动物、人与草原和自然的细腻情感深深的吸引着观众:百万牲畜四季转场时的壮观,为保护草原哈迪夏拒养山羊,胡玛尔老人与临终老马告别,下山定居前放飞自由的老鹰久久不肯离去……
“我了解到在新疆北疆牧区深山里有一个绵延300多公里的神秘而古老的牧道,它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牧民放牧四季转场,几百万牲畜走在转场的道路上,十分的壮观与震撼。” 阿迪夏•夏热合曼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但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面临着消失。
拍这个片子的初衷就是想把这些令人震撼的场景与游牧文化记录下来。我参与过天山电影制片厂六部哈萨克族题材的影片制作,很了解哈萨克族文化,因此在创作《远去的牧歌》时更加的得心应手。”
据阿迪夏•夏热合曼介绍,在去牧区体验生活时,看到牧民下山定居的定居点热闹繁荣,就像一个小城市,居住的房屋里有水有电,还有各种家用电器。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在保护草原生态的时代背景下,牧民们告别过去的游牧生活,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解决了牧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还解决了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对年轻人而言很喜欢现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老一代牧民而言是在慢慢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猎枪、马和鹰都赋予了一种历史的标志,胡玛尔对这些钟爱依恋的东西一一告别,走向新生活,。传统的东西值得让人依恋,但新的生活更加的富足美满。
画里画外呈现出坚韧的品质
影片展映现场,导演阿迪夏•夏热合曼、周军携主创集体到场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影片中转场领头人胡玛尔是片中的灵魂人物,胡玛尔这个角色在年龄上有四十年的跨度,由知天命到耄耋之年。海拉提•哈木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深入牧区体验生活,与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交流并仔细观察,在六十岁来临之际完成了这部电影。海拉提•哈木激动的说:“能主演《远去的牧歌》是我六十岁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女演员丽娜•夏侃在展映现场与观众交流时说;“参与拍摄的两年多,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坚韧的品质,再苦再难也要勇敢面对,这就我们草原人民的精神原力,是我们最想让全国观众看到的东西。”
影片展映现场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小伙献上草原歌舞“黑走马”,丽娜•夏侃用哈萨克语演唱了影片片尾曲,执行导演居来提•乌马尔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草原民俗游戏“姑娘追”,贯穿全程的草原风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牧民的活力与热情。
据了解,《远去的牧歌》由哈依夏•塔巴热克、高黄刚、周军(定稿)编剧,阿迪夏•夏热合曼、周军联合导演,4月12日将在影院上映,喜爱民族文化的观众可以走进影院去领略草原牧道和四季转场的原生态魅力。(常湘萍)